提高学生的兴趣――高中文言文教学浅议(二)
1、以趣味来培养兴趣,去厌。
无趣的一切皆苦闷。课堂的无趣是有效性教学的大敌,若文言文的教学呈现进入无趣之境,那台下更是一片渴慕拥抱周公的境况。趣味就是乐趣与兴味,是让学生重新认识文言文价值与美极为重要的催化剂。
高中的语文必修课本是按照朝代去编写文言教材的,这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有序性,亦有助于学生对我国古代散文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认识。但这个编排有个非常不足的地方,我们知道,离我们越久远的文学作品,我们的阅读障碍会越大,如先秦诸子散文就比唐宋散文难懂。针对这种状况,与其一开始就让学生去攀爬先秦文学这座高山而畏高不前,还不如找些小山头让他们操练操练,等他们不畏高了,并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决心时,才去登峰,岂不更符合人的常情?我具体的做法就是先找一些浅显易懂,又有趣味的短篇文言文段给他们学习。具体操作步骤是:
首先是用与所选文段的有趣味的小故事导入,通常会留个悬念给他们,增加他们阅读的兴趣。
其次就是让他们充当小老师的角色,给同学们解决疑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老师讲的效果好,而当需要老师解惑时,他们就会加倍认真的听,效果比只是老师一个人讲好很多。
第三就是找小文段的美感,人物形象,语言,价值等等都行。
最后,就是老师的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总结一下要掌握的字、词、句式。寓教于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有效性的教学目的就实现了。
这样进行了一个星期,我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明显浓厚了许多,因为上文言文课,就意味着他们又可以认识古代的一些有思想有个性有才干的人,这无论是对他们的的学习还是学会做人都非常有帮助。他们的兴趣培养起来了,以后的课内文言就好操作了。
2、找规律来强化兴趣,去累。
学习文言文,碰到最多的是实词。学习的过程中最需要积累的也是实词。只有不断的积累,学生的理解能力才会越来越强,阅读障碍小,是使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不减的源头性问题。古代实词数量少,最大的特点是一词多义。我们要教给学生注意总结一词多义的规律,这样就记得牢,记的多,记得有意思。例如,“深”这个词学生经常碰到,“深”的本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的意思。如“这条河很深”“深山”等。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
深奥,深刻,如: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
深入,如:寇深矣,若之何?
时间久,如,夜深忽梦少年事。
颜色浓、重,如:凡花近萼深
这样的例子很多,之所以有一词多义现象,就是因为有引伸义的的存在,多积累一些词的引申规律,实词就会记得特别牢。
通假字也属于实词,也是我们经常强调的。其实通假字是有规律可循的,往往通假字的本字和假字不是音近就是形近,思考时想着这两个方面就会容易很多了。
古今异义词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这我们也要注意积累规律性的东西,不管词的意思变化大小,它都有发展的过程,了解这个过程,古今异义词就好辩析了,教师讲课时,深入地讲一下古今异义词的发展过程,学生会感到有趣味,于是就会记的牢固了。
提高学生的兴趣――高中文言文教学浅议(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