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关于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探讨及对我国的启示(二)
性。现在有很多人一般智力很高,但这方面特别弱,因而像“卢刚事件”的发生是再所难免的。
另外张桂春博士认为:“多元智力理论联系的实质并不在于将智力划分为七种、八种或更多种,而在于通过对智力的发现来扩大学习的内容领域和知识的表征形式,进而促进以往被忽略的智力的开发,充分地发掘出每一个人身上隐藏着的巨大潜力,从整体上提高人的智力素质⑺”。多元智力学说放大了对人类自身认识的视野,指出了传统智力测试、智力开发及智力评价的严重缺陷,动摇了当今社会奉行的智力观,教育观,考试观及人才选拔标准的合法性基础。如果我们以多元智力的视角去关照“韩寒和满舟”现象,那就不必大惊小怪。
(三)我国学者对“多元智力”的某些争论和疑虑
今天“多元智力”说受到普遍欢迎,因为它使人们冲破了传统智力对自己的禁锢。但多元智力是否就是完美的呢?当今学术界对多元智力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1、提倡多元智力是否就是不要传统智力
有人提出,今天我们批判传统的智力观,关注多元智力,是不是可以认为语言智力并不重要。高文教授认为⑻,并不是语言智力或逻辑智力不重要,而是我们对学生的评判只是根据考卷上的对与错,限制了人的发展。现在的时代需要其他智力,但清晰的表达仍然很重要。
2、学生有了智力强项,其弱项是否忽视
加德纳没有对此做出明确的回答。赵中教授认为这并不是否定弱项,而是重在于帮助儿童把智力强项的特点迁移到其他弱项领域。发展强项是必要的,但弱项的发展有助于强项的巩固及整体智能的提高⑼。例如学钢琴并不一定都要成为钢琴家,练琴还有助于其记忆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修养;打乒乓球失球,可以锻炼孩子的挫折感。
3、多元智力理论说到底在我国教育和教学实践中适用性
我国与美国的社会状况不同,多元智力理论适用我国吗?“零点项目”强调开发人的潜能,强调艺术的重要性。美国把艺术作为核心课程,我们怎么做?现在已有事实表明:过分强调艺术会导致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学者们认为我国与美国的社会状况不同,不可能照搬美国的教育实践。
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每个人的各种智力能否得到充分的发展,是一个社会问题,只借助有限有学校内的课程与教学就能够把孩子的智力开发出来吗?孩子们走出校门后干什么?强调强项是否会导致过早地规定儿童的发展方向,这会对个体以及整个人类长远发展带来不利。
林崇德教授认为⑽,对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观,我们应作如下分析:一是这种观点的提出,主要是反对传统的智力测验,因为传统智力测验只能反映被试者的一般性认知能力或学业成绩,所以用智商(IQ)作为鉴定儿童青少年的智力标准是不全面的;二是这种观点的来源是他参与主持的哈佛大学的“零点项目”,这个项目是一种推进艺术的项目,所以诸如“音乐智力”等提出有其研究基础,也有中小学实践的支持,但是否完整,是值得商榷的;三是作者反复声明:“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谈到智力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也没有说智力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获得的,我只强调智力是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作者只是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在作深入的研究。这场对“多元智力”的讨论让我们认识到:任何一种真理都不可能穷尽整个领域的发展,同样“多元智力”也是一个开放体系。今天对待任何一种学说,都不能过分神化。每一种理论不可能没有缺陷,每一种建构都有其生存力,但不可能穷尽真理。我们的态度应是:在个人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协商,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的观点来,哪怕只是一片碎片,但是镶嵌在整体中也会闪闪发光,而且借助集体智慧,可以形成比自己原来的建构更加丰富的理解。——这本身就是对理论发展的一大贡献。
(四)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传统智力理论存在严重的缺陷,其一,以测验为本的学习,各种各样的测验充斥着中小学及大学的课堂,一切为考试而教;其二,以一门学科成绩的优劣来预测学生未来成功与否。其三,智力测验的频繁使用,使得它把人进行了分类并贴了上标签,用来判断人的弱项和短处,而非强项和长处;心理学家们花了太多的时间从事给人排出名次,而很少考虑或花些时间来帮助他们。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是很有意义的,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其核心思想是:人的才能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先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多元智力”说从根本上影响了教育观念,表现在:
(1)乐观的学生观
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加德纳认为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有他们独特的表现形式。他们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弱项,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只有谁聪明在哪,不聪明在哪的区别。
(2)个性化的课程观
加德纳通过设置“多元智力”课程来实践其理论。该课程的实施项目包括:在幼儿早期进行“多彩光谱式学习”,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的各种智力优势与强项;小学阶段实行重点实验学校,在小学除了读写算课程外,还开设计算机、音乐、体育等课程,每天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多元智力;初中阶段施行“实用智能”,即把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特别是实践智力与加德纳的人际智力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在高中阶段,进行“艺术推进”,开发艺术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功能。实施“多元课程”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专题作业”项目,即试图通过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学习中的智力“长势”,来呈现学生的智力强项;二是“学徒制”方法,即认为有智力特长的学生不适于在教室中跟班学习,可以像大学教师带研究生一样进行“学徒制”式学习。大家一致认为,强调“多元”是一个保证,否则无法实现课程的个性化。
(3)“对症下药”式的教学观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在可能的范围内,教师的教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来进行。加德纳提出要“为多元智力而教与学”、“以多元智力来进行教与学”、“以项目学习为本”。
(4)多样的评价观
加德纳有一个理想:“要是社会决定停止以唯一的尺度(智力)去衡量人的话,我将高兴不过了。” ⑾加德纳认为不存在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聪明与否,像丘吉尔,爱因斯坦,毕加索,迈克尔乔丹,柏拉图,这些世界上的名人,谁更聪明呢?这很难作绝对的评判。我们只能说他们都是具有高度发过智力的人,都是相当聪明的人,他们各自在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智力表现方式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对于世界上的每个人来说,不存在谁更聪明的问题,只存在不同的个体各自在哪个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又都是出色的。加德纳提出建立以“个人为本”的评价,包括四个方面:标准参照评价、基准、自比和真实性评价。他认为真实性评价最重要。他提出了两种真实性评价:一是实作评价即按照学生实际作品或表现来评价:二是卷宗(档案袋)评价。它可捕捉学生一学年的情况,能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熟悉问题的新的解决方案,鉴别出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和弱项,揭示出学生成长的轨迹和进步的方式。这
中西方关于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探讨及对我国的启示(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