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论文降重
|
职称论文发表
|
合作期刊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论文资料
|
论文开题报告
全站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土木工程管理开题
昆明主城区城乡结合部居住环境更新研究---以茨坝为例-开题报告(二)
昆明主城区城乡结合部居住环境更新研究---以茨坝为例-开题报告(二)
通过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基本特点:
(1)模糊性: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区域,但其范围无法简单地确定,且不具有统一的形态。同时又具有空间范畴的特点,其设计具有区域规划的特点,但又不等同于区域规划。
(2)复合性:城乡结合部并不是一个行政界限,也不是城市与乡村的简单叠加,而是因城市与乡村的内在有机联系而形成的。所以在设计中要做到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的协调一致。
(3)复杂性:城乡结合部的设计会涉及到更多其它领域,如城市文化、乡村文化、城市经济、乡村经济、以及资源、基础设施等等。从表面上看城乡结合部的独立性在不断提高,事实上与其它外在因素的联系反而更加紧密。
(4)动态性:城乡结合部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所以设计不当就会产生滞后的不良后果。
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城市是人类社会的载体,居民定居在城市中,城市的居住生活建设是居民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它占整个城市空间的50%以上。人们在不断改造着自己生活的空间,创造美好的环境的过程也是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即城市更新的过程。
对于城乡更新概念较早、较权威的界定是1958年8月在荷兰海牙市召开的城市更新第一次研究会,会上对城市更新作了以下的阐述:“生活于都市的人,对于自己所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通勤、通学、购物、有了及其他的生活,有各种不同的希望与不满。对于自己所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街路。公园、绿地,不良住宅区的清楚等环境的改善,有要求及早施行。尤其对于土地利用的形态或地域地区制的改善、大规模都市计划事业的实施,一边形成舒适的生活、美丽的市容等,都有很大的希望。包括有关这些都市改善,就是城市更新(Urban Reneal)”。
城市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形式:
(1)继承与延续:表示后来形成的城市保持了原有城市的一些特征,今天的城市之所以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古色古香的历史风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继承和延续的结果。
(2)变异与更新:城市发展虽然继承了原有城市的特征,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而是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
(3)中断与衰退: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条件变化,已经无法存在下去,就出现衰退迹象而被历史发展所抛弃。
城市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与之出现不同的更新改造,人类为改善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生存环境而进行大量的建筑活动,并不间断地在改进居住生活空间环境,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3.2研究趋势及关键路线
根据查询相关文献,针对城乡结合部的居住环境更新研究内容很少,主要是对旧的居住环境更新进行研究,但是城乡结合部具有模糊性、复合性、复杂性、动态性的特点,与旧的居住环境存在着相类似的问题,因此,相关研究趋势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城乡结合部的发展前景研究方面
赵清武等(2009)在研究城乡结合部的前瞻设计时提出了将这一区域作为一项具有独立性的规划类型给以确定的迫切性,通过分析城乡结合部的特点来系统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演变和发展前景,以一种先行的手段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应注重以下几个要素,来推动城乡结合部和城市的和谐发展。(1)交通要素:因为城乡结合部的特殊位置,往往是车流量很大,很多地区标识不清,故易造成交通组织较混乱的问题。(2) 配套系统要素:在现有的城乡结合部,政府及开发商通常是以集中建造住宅区为主,这种做法使得城乡结合部功能单一。小区挨着小区,缺少配套商业零售和餐饮娱乐设施的设置,正因为商业氛围明显不足、设施不全,使得城乡结合部仿佛就是一个巨型的小区,从而进一步造成了恶性循环。简单地说就是没有街道生活,住宅都成为了孤岛,没有办公、没有商业,对于城乡结合部未来的发展极其不利。(3) 空间形态及景观要素:城乡结合部空间往往缺乏一定的比例和尺度,地面过大没有空间的封闭感,景观粗糙缺乏细节。同时建筑之间在功能到交通都缺乏联系,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3.2.2城市更新的基础理论研究
邹德慈(2002)在《城市规划导论》一书中关于旧城更新改建规划部分做了详细的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分析城市发展存在不协调的原因,从而总结出城市更新的理论基础。城市的发展造成原有的形态与新环境的不相协调和不相适应,导致城市原有功能紊乱,结构失调,从而城市出现了一种发展不平衡的景象。这种发展不平衡归结为时间滞后和过度发展。(1)时间滞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结构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变迁速度不一致,以及城市原有结构总有保持稳定性的趋向,常会导致调适的不和谐,出现滞后现象。(2)过度发展:当发展超过其最佳极限,将会导致城市整体机能的失调,引起衰退。城市发展不平衡导致城市衰退,分为三种情况:(1)物质性老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物和设施会超过使用年限,变得结构破损、腐朽、无法再行使用,致使城市自然老化。(2)功能性衰退,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规模扩大,合理的城市环境容量往往被突破,从而造成城市超负荷运转,整体机能下降,出现城市功能性衰退。(3)结构性衰退,由于城市发展,原有的城市结构往往难以适应发展变化要求,城市内部的变化调适滞后于发展变化,导致城市结构性衰退。前一种情况是一种绝对老化,是有性物质磨损,后两种情况是相对衰退,是无形磨损,它常常在城市未达到自然老化之前,因不适宜现代发展要求而变得过时衰退。在城市规模不大、功能简单和发展缓慢的时代,常常是发生物质性老化,而在科学技术和人们物质文化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城市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此时城市更新改造的原因不在于有形磨损,而在无形磨损,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结构性衰退和功能性衰退将日益成为我国城市更新改造的关键问题。总之,对城市的更新不能一律采用推到重建的单一开发模式,而应深入了解多种因素的影响,因地制宜,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
3.2.3城市更新的进程研究
杨勇翔(2002)的城市更新研究、陈则明(2000)的城市更新理论演变研究通过分析了在城市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我国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更新要求,总结了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措施和建议。我国大规模的、快速的城市更新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给城市造成的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遗憾:(1)大拆大建(2)城市的特有风貌正在消失(3)城市的文脉被切断(4)城市正在走向雷同等问题引起了思考,城市更新要坚持有机更新的原则,保持自然的、生态的、特色的,在城市的更新改造中要注意保留下城市在各历史时期的典型建、构筑物,以留下城市的发展轨迹,留下人们的记忆,保留城市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城市更新改造不应只是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应采取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处理好更新、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老城区更新改造的重点之一是基础设施,水、电、气等系统,这是保证被更新区充满活力的基本条件,也是满足人们现代生活需要的保证,在城市更新中要注重发掘城市的内涵和价值。
3.2.4旧的居住区更新改造研究
进入21 世纪,人们开始注意到居住建筑的环境质量,智能化、环保、可持续等新的居住理念,将成为现代居住环境的标准。然而,那些旧的居住环境或者是几十年前建造的住宅,以现在标准衡量就已显得简陋狭小,陈旧破败,一方面城市面貌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也不能满足城市居住者的现代生活需要。许丰思(2011)的城市新村型居住区环境更新初探,龙灏等(2006)的城市旧住宅区改造方法初探,赵青(2006)的旧居住环境改造的前景研究中,通过对上世纪80至90年代建造的居住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从而对其更新改造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后提出更新改造的对策。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
/3/3
昆明主城区城乡结合部居住环境更新研究---以茨坝为例-开题报告(二)
由
毕业论文网
(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境外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开题报告
下一篇
:
浅谈杭绍台高速公路鉴湖枢纽段施..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昆明
主城区
城乡
结合部
居住
环境
更新
研究
---
开题
报告
2018-12-05 20:32:22【
返回顶部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