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1、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推翻三座大山,是近代化的前提。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
2、坚持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必然。正是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味无知;也正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中家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3、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欧美等国的近代化过过程贯穿着三次科技,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一开始就宣布要“求知识于世界”,确立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的国策。而在中国,直到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开始建立新式的教育体制。新中国建立前科技教育仍然落后,仍然是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仍然是一个和现代知识隔膜的国家。由此可见,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首先要教育要先行。科教兴国是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三)跨学科思考
中国的近代化是指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发展。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也给中国人民以深刻的启示。这部分内容各学科综合性较强。前两年综合能力测试卷中有所涉及,却深入不够。复习是可从四个方面加以延伸拓展。
第一,延伸至今天,中国共产党吸取历史教训,在实现中国近现代化方面的努力。
第二,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第三,在中国近现代化过程中,有许多政治学、经济学的理论概念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加以归纳综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第四,把中国近代化过程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军事等小专题,也可按工业化、城市化等小专题进行归类总结,加强横向联系。以科技为例应特别注意多角度和多方位分析:科教兴国(如科技革命对历史的影响、各国发展科技的措施),科学领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如航天事业的发展)等。
第五,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其中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结构(包含了国企改革的问题)和农业结构调整(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还包括资源能源的跨地区调配问题,如我国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等。
(四)典例欣赏
例1(2003年江苏、广东卷)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进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概括指导在19世纪中叶至1919年的近代化的历程中,中国天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结构以及教育、科技诸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1)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2)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3)产生了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等新的阶级;(4)出现了新式学堂;(5)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
例2(2004年江苏)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中国的有识之士继续为反对封建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而奋斗,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概述他们所作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的重大影响。
(1)政治方面:限制袁世凯独裁,反对袁复辟。影响: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企图。(2)经济方面:兴办实业。影响:“实业救国”成为主要思潮之一;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3)文化方面:发起新文化运动。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对五四运动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考点2 绘就区域发展的宏伟蓝图
——聚焦中部崛起
◎区域发展问题考情回顾
年份题号背景考点涉及分值
013-8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的数据资料政\地24分
0240“丝绸之路”与新亚欧大陆桥政\史\地34分
0310-15长江三角洲政\地24分
0439东北振兴政\史\地60分
◎热点区域: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东南亚,北太平洋等
1、古代中、西部地区社会发展的一些突出史实。如郑国渠、都江堰,战国楚都郢,唐都长安(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唐代成都发展,隋唐的东都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洛口仓等),宋都开封。
2、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对开发边疆的贡献。(南诏、吐蕃、西夏、契丹、金、蒙古)
3、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黑水
–女真-满洲)和中央政府管辖措施(唐设都督府,元设行省,明设奴儿干都司,清设将军府)
4、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原因与表现。
5、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注意:大运河区域经济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扬州的兴衰(金太阳P113-114)
6、近代不平等条约开放的长江流域通商口岸(上海、南京、汉口、沙市、重庆)及关于开放内河的规定(天津条约到马关条约)
7、近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中部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哪些近代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8、改革开放初期的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选择经济特区的原因。
9、建国以来重大建设成就的地区分布(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各有哪些项目)
10、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华侨开发南洋(为什么华南大批华人下南洋?人口增长,航海便利,东南亚丰富的资源。对东南亚有什么贡献?带去了先进技术,开发丛林,开采矿山,培育橡胶等)。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关系,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的交往准则。
11、现代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中缅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50周年,求同存异、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万隆精神。当代中国与东盟10+1模式。
12、世界经济区域发展:西欧、美、日(金太阳P114)、新加坡和韩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基本经验。
13、20世纪后半期北太平洋各国经济发展情况。(中、美、日、俄、新、韩)
14、经济区域化及特点(金太阳P114)
◎中部崛起
一、中部崛起的背景扫描
(一)概况:1.地位重要,范围: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
2.现状——塌陷、困境(原因:①自身;②国家:非均衡发展战略)
(二)原因:
1.必要性:①是“五个统筹”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②是全面激活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需要;③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2.可行性:①按照梯度发展理论应该轮到了中部崛起;②国家宏观战略的调整为中部崛起创造了条件;③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降低了中部崛起的成本;④良好的发展条件是中部崛起的物质基础。
(三)对策:国家启动;东部拉动;中部自动
关于中部自动的战略选择:①发展区域经济——中部选择:中心城市带动;②发挥资源优势——中部选择:拉长产业链条;③承接产业转移——中部选择:营造招商环境;④面对工业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矛盾——中部选择:发展园区经济;⑤在全球化市场格局中——中部选择:追求细分优势(区域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农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7/17/17
2007年高考文综专题热点复习 热点与重点问题(七)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