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畅通的沟通渠道
新媒体传播的环境比较复杂,信息来源多元化,如果信息不及时公开太容易让受众产生质疑,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而这一影响也会诱使受众借新媒体臆测事情的真相,由此会致使一部分非理性的声音传出。因而政府要善用新媒体来汇集民意,并且要及时进行信息发布也要做好与网民的沟通。通过官方发布平台与新媒体用户加强互动,发挥快速畅通的优势,当然也要保证新媒体用户自由发言的权利。
2. 放大正面舆论,推动多种媒体的互通
跟不上新媒体发布速度的传统媒体,一方面要利用好新媒体资源将现有及时收到的信息予以发布,在舆论宣传格局上要做好有意识的将新旧媒体相结合,推进互动沟通。[8]在此过程中,各媒体可以就自己的特长,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发布权威信息,有重点的传播信息和观点;而另一方面,通过与网民的互动也可以逆向向相关部门或是信息发布者提供更多的反馈意见,在理性发言基础上出现的舆论潮有可能推动部分不符合民意的决策加以转变。在反馈过程中也要注意对一些真实程度有偏差或者理性程度不够的言论要进行纠正,在此基础上促进合作共赢。
3. 加强信息发布者的素质修养
在新媒体运用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有些部门或单位成立了专门的队伍或者责成专人来关乎官方的信息发布以及民众沟通,但实际情况并不是特别理想,在微博中也出现了官方以粗言秽语回复网民的案例,这都说明了信息发布者的素质有待提升。作为舆情观测者首先要明白自己的言论会给他人带来的影响,在认识到自身所处位置、交流目的以后再做出回应。
最近,两高司法出台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由此可见,对于信息发布的法律法规在逐步地完善,而在此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对于非官方的信息发布者,要以一定行业自律以及道德自律使其规范自己的言论。
4. 建立应急管控机制
对于民间舆论场,很多部门已经走过了从漠视、忽视,再到注意、 重视的阶段,更加主动地应对民间舆情。但是仅有信息的透明还不够,对于近期时常出现的一边倒的非理性声音,尤其是对网络热点形成之后,各种质疑煽动的信息迅速交织成强大舆论压力的新形势一旦预估不足,政府部门往往因为不够慎重地应对,被无限放大其负面效应。因此应急管控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
舆论机制的建立首先要结合所遇到的突发事件或是热点舆情的复杂程度,对各种民意和实情加以收集、判断,也就是加强监测,将这一项任务要作为日常基础工作。其次是预警,依据突发事件的关注度将危机划分为不同等级,根据实际情况要调动不同级别的处置力量以及应对资源。最后是处置,根据每个等级进行预案的设定和处置措施的安排,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利于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和疏导舆论。[9]充分听取社会主流的意见,这其中包括主流媒体、舆论领袖,专业组织等,积极引入主流意见化解舆论危机。
在案例分析中我们看得出,信息的发布时机、渠道、内容都有讲究,因而每一项工作都要做好充分的预案准备。除了要利用不同的媒体进行正面的信息公开和舆论导向宣传,另外还要借助于拥有公信力较高的“舆论领袖”力量,主要是那些在新媒体平台发表观点、评论积极,拥有较多深刻见解,在网民中拥有较高威望的网友,俗称“大V”,以他们的角度再来传播就会具有较高的说服力。
舆论引导机制中的技术控制也不可少。与传统媒体相比,对于网络信息进行逐条把关难度较大,所以相关技术手段要跟上。早些年,一些网站对于信息发布都要通过过滤器对一些敏感词汇进行筛查审核,不符合规范的都要重新撰写。目前,一些应用软件也配备了举报的功能,可以通过相互举证来确定言论的真实与否。当然这些都有待完善,需要一套智能化的安全发布系统来监督管理信息发布,为新媒体用户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信息发布、获取环境。
五、总结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更多的人把目光转向网络信息传播,舆论监督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文中结合一些实际案例就当前舆论传播的特征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首先,基于新旧媒体的特征对比,要明确各自在舆论传播中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自身角色的转变作出新的应对策略调整。其次是在新媒体时期,舆论错综复杂的环境下要以一定的原则来把握疏导的方法,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最后,是以案例为出发点,好的方法要继续沿用,不好的要加以改正,最好能建立依据划分等级进行处置的预案,将可控范围内的舆论传播风险降到最低。
事实上,网络舆论在媒体技术不断更新的同时也会不断地发展,这些分析只能提供阶段性的参考。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舆论调控的问题,还得要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传播制度等多管并举才能使舆论传播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陈卫星.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7.
[3]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
[4]陈绚.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新华出版社.2002,3.
[5]宫承波 李珊珊 田园: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 分析与应对的比较视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6]仲志远.网络新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
[7]袁峰,顾铮铮,孙迁.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
[8]郝永华 芦何秋. 网民集体行动的动力机制探析——以“郭美美事件”为研究个案. 国际新闻界. 2012.03
[9]李彪. 网络事件传播阶段及阈值研究——以2010年34个热点网络舆情事件为例. 国际新闻界. 2011.10
社会突发事件后的舆情处置机制探析 ——两起引发网络舆论风波的突发事件对比(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