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报网整合。在传播途径上,《徐州日报》强调的是报网融合,此报对应的网站是中国徐州网。首先,他们建立了徐州日报和中国徐州网所有人员加入的QQ群,对双方获取的线索、话题、资讯等实行共享、共商、共推机制。注重在新闻报道中引入网络和微博中的网友评论、跟帖、使之成为相关报道的一种有效补充,一种相对独立的新闻元素,使报纸更加多元及时地听取读者和网友对新闻事件的评论,丰富报道的内容,延伸报道的层次,拓展报道的深度。在报纸发布的所有公益广告中加挂报纸官方微博和中国徐州网官方微博的二维码,便于读者直接扫描进入。
2、打造平台。《徐州日报》的一个特色新媒体产物为——“徐州发布”。他们在中国徐州网打造了一个徐州政府新闻发布的平台,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多方位传播。具体操作中,实行发布单位上线前的微博预告制度,同时利用徐州日报和中国徐州网的官方微博发布近期上线的单位和发布的主题,征求网友的意见、咨询、提问。在见报的新闻稿件中,将正式发布内容与答网友问的同步见报。
3、优化形态。对于传播内容的改进,进一步细致规范报纸版式工作,比如,加强对版式布局的研究,探索建立新型图文关系。当然,他们重点加强了党报的文本再造。避免工作性和经验性报道,突出新闻现场感和直观性。
通过一系列的转型升级措施,传播效果明显:一是发行量上,稳中有升。特别是在2013年发行上,每份报纸总价由原来的280元/年提升到350元/年,发行量还有小幅度上升;二是受众评价,普遍良好。徐州日报每周都有“工作动态”,刊发读者来信,读者的肯定是个说明;三是广告收益上。这是衡量一份报纸影响力、传播力比较直观的说明。2013年,徐州日报对外公布的广告收入达到8000余万,比2010年增长了2000万。
(二)彭城晚报
《彭城晚报》,1994年创刊,一直凸显其信息量大,客观报道现实问题,敏锐捕捉追踪社会时尚与潮流,有思想深度,贴近生活,可读性强,平易亲民的办报风格和特点。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到来,影响力有所下降,特别是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对《彭城晚报》和《都市晨报》确定差异办报理念后,主打“消费纸”的晚报受到冲击更大。进入2010年后,《彭城晚报》提出的口号是转型升级,以领跑生活为理念,打造一张全新的新都市媒体。
1、拓宽传播途径,成立36524工作室。为满足互联网时代受众对新闻选择的多元化要求,彭城晚报于2009年年底成立“36524全媒体记者工作室”。“36524”,即365天,24小时。“36524全媒体记者工作室”,致力于全方位、全天候为市民提供新闻资讯,将通过采编、传播流程再造,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等信息技术,借助网站、手机等平台,以新闻视角,全天候在线,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报道大家关注的新闻事件,提供本土化权威资讯,见证城市发展进程,丰富市民生活形态,同时为大家的参与互动提供立体的、多元的信息平台。
2、打造传播平台,建立“新媒体事业部”。《彭城晚报》对应的网站为彭客网。彭客网是立足徐州的社区网站,为会员提供本地新闻、生活资讯和人际交流服务,为晚报报网融合实验搭建平台。同时,也为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实施“数字报业”战略摸索路径,寻求突破。在转型过程中,他们还将全媒体平台融入报纸中。比如,报纸上印出微信二微码,扫一扫就能用手机听现场声音,看现场视频。视频版,或是报业最大的革命。这一点,彭城晚报已经做出了尝试。同时,建立了“新媒体部”,整合编辑、记者、技术人员,更好地开发、利用报纸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平台。
3、提升传播效果,以活动提升影响——社会公益活动、经营活动、大型采访活动。彭城晚报以徐州MM为主线的系列选秀、造星活动。先后实施了封面选秀、世界比基尼小姐大赛淮海赛区的比赛,与江苏卫视影视频道联办“我就是明星”大型选秀活动等,在受众眼中强化了晚报青春、时尚、进取的媒体符号,增强了传播力;强调互动、趣味、参与特色的各经营部门的活动,如旅游事业部推出的幸福快车、家居事业部的全市读者家居建材乐购会、商业事业部的风尚派对、汽车事业部的专业试驾委员会、金融事业部的金融理财系列活动,等等。一批大型异地采访活动,如走进基金总部、时尚城市非常6+1之旅、汉文化旅游同盟24城市探访等。通过此,拓展了晚报的品牌影响渠道。
多种形式应对新媒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来自《彭城晚报》的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度,该报发行量接近10万份,读者对其“消费纸”的认同度进一步增加。
(三)《都市晨报》
都市晨报创刊于2001年5月8日,发行量超过10万份,2010年广告收入实现1亿元,是徐州市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都市报,在持续推进创新升级中,他们秉持的是“本土全覆盖,互动无极限”的理念,力求“更丰富,更好看,更实用,更主流”。但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与挤压,也在考虑着转型升级。
1、推出新闻客户端。此报目前的版面主体架构是,地方新闻+时政新闻+文娱新闻+体育财经+行业专刊+商家广告。在转型过程中,他们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推出新闻客户端。目前,都市晨报的微博运营良好,并有版面配合,吸引了几万粉丝。下一步,还将开通微信公共平台,提供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将来,还制作自己的客户端,安装在读者的手机上。
2、新办网站,专属服务本报。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都市晨报在2014年年初,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快哉网,扩大传播途径。快哉网定位为本地的生活消费网站,全站以分享、交流、互动、互助为主线,以社区模式为底层构架,逐步向各行业、领域拓展,最终形成城市生活消费门户网站。该网站,上线第一年的重点是,制造网站影响力,无论是内容还是活动,均以吸引网民关注、扩大社会影响、塑造品牌形象为重点,做好网站可看性。第二年重点进行商业布局和网站的服务功能架构,增加实用功能,提高用户粘性,逐步从好看转为实用。第三年重点是做互联网商业运营布局,通过前两年的铺垫第三年收益应该明显。
据《都市晨报》官方数据,2013年度广告收入达到1个亿,逆市上扬。在报纸的市民喜爱度上,这张报纸主要以零售为主,徐州市区有2100余个报摊经销晨报,2013年,仅零售突破8万份,比上年度略有增加。
四、新媒体技术影响下,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升级策略(以报纸为例)
(一)固“老”拓“新”
以《彭城晚报》为例,读者多是中、老年群体。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除了年轻人,更多中年人也用上智能手机。而等待用着智能手机长大的青年群体成为“中老年群体”,他们又会对媒体阅读做出怎样的选择?所以个人认为,巩固中老年读者群是着眼于现在,拓展年轻读者群是着眼于未来。
拓展年轻阅读群需要注意3方面的问题:
1、内容。年轻人需要什么新闻?其中一些显而易见,他们更关注婚恋、求职、美食、偶像八卦等。在徐州,一些以青年为核心的社交群体如街舞、滑板、酒吧演出等也有慢慢聚拢,部分正形成产业链。打造针对年轻群体的新闻、信息、大部分只需要对平日采编内容进行筛选,只有少部分话题需要专门采编。
2、渠道。很多年轻读者没有阅读纸媒的习惯,或可以为他们打造网络客户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多重平台传递。这个成本不见得很高,初始阶段甚至可以只不过一个微信账号。目前,多家媒体都在尝试这个。
3、区域。年轻群体的聚集地有时候很分明:电影院、夜市、酒吧网吧等。在网吧,甚至全是18岁至35岁的青年。在这些地方投入“年轻化”的地方媒体互动式阅读,既不影响原有读者群,也可扩大地方媒体在年轻人的影响力。
(二)“上”“下”互动
多样而充分的线上、线下互动可以加强读者、用户的粘合度。
Facebook创始人曾制作网页,让同学给学校女生照片打分、排名——哈佛大学因此一夜之间校网因流量过度而瘫痪。这说明,对读者“秀”图也许不重要,让其自由“评价”才能吸引人。
1、《都市晨报》的邻家女孩栏目。以《都市晨报》的邻家女孩栏目为例,目前仅是报纸的平台展示,每期一个女孩图片,配以简单的介绍,读者的关注度不高。如果直接投放到微博或者其他可以互动的媒介,让网友或赞或损,转发投票,甚至来个“每月之星”评选。互动和话题都可能产生,甚至可以从线上走到线下,做成活动。这就让读者从单纯的“看美女”到“评价美女”进行了一个转变,区别就在于互动。目的在于引起话题,增强读者粘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