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传递与发布,进而让全世界看到自己。博客这个“少数人写给少数人看的”网络应用,终于从寡众走向大众,成为一个颇具杀伤力的新传播工具。[3]它预示着交互性和个人化的传播平台开始出现。之后出现的视频分享、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形形色色的新媒体,都可称为自媒体。
(二)公民新闻
自媒体为社会个体提供了平台与媒介,公民新闻由此诞生。普通“公民”利用网络、个人通讯
工具等方式,向社会发布、传播自己在特定条件下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新闻事实,由此形成了“公民新闻”。[4]
公民新闻就是公民自己来表达自己的话语——他们使用的工具是数码相机、DV、带有摄像头的
手机,他们拍摄的对象是突发事件、社会热点事件和身边的鸡毛小事,他们的作品发布在门户网站和视频网站上,有些视频在第一时间内就会成为传播热点并引起轰动,还有些视频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被再次挖掘从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5]
公民新闻的出现改变了新闻行业的传统权力格局,打破了只有新闻专业人员才能进行新闻传播的传统格局和垄断局面,并促使更多的公民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地传播姿态参与到数字时代和媒介社会中。
(三)全媒体
新媒体的发展,冲击着传统大众媒体的固有格局。在急速发展的技术背景下,新旧媒体需要在业务形态、发展战略方面进一步融合,从而进化为“全媒体”。全媒体被界定为一种传播形态,是指综合运用多种媒体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6]
全媒体是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条件下各种媒介实现深度融合的结果,是媒介形态大变革中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
三、新媒体技术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一)新闻报道的概念及含义
所谓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尽量真实的提供信息,有一定的准确性、真实性、简明性与及时性。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五要素必须明确无误。即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和事情发生的原因必须具体、确凿、不能含糊不清。
在传统媒体行业里,从传播的角度看,新闻报道是一个新闻采集、发布、传播的过程,它必须在媒体机构的平台上由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实施运行,是一种点对面、单一的传播过程,在此过程中,媒体掌握着媒介权力,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媒体提供的内容。比如说,电视这个大众传媒,电视台播什么节目,观众就只能看什么节目。
(二)新媒体技术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就像一场“媒体革命”,它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格局,重新定义了“新闻”。
在新的技术背景下,人们在网络论坛、个人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自由的发布个人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如果按照传统的判断,新媒体上发布的许多信息,要么要素不全,要么不够严谨规范,大都无法称其为“新闻”。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流布在新媒体上的在许多传统媒体看来不成“新闻”的信息和资讯,经过网络的传播,最后成为了线上线下大众关注的焦点。除了新媒体转载的新闻,那些个人见闻、报料,突发事件中新媒体首发的信息等等,到底算不算“新闻”?即使传统观点不把它看成是“新闻”,然而它们都爆发出了超强的传播力,最后却成了“新闻”。
当人们对传统媒体依赖度越来越低,转而在新媒体上接收发布和交换信息时,传统媒体认为“非它不可”的观念就显得陈旧过时了。因此,在新的技术背景下,人们因为信息渠道的变化,以传统思维定义的“新闻”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在新媒体技术驱动下,新闻回归到了信息的本源,它的信息属性更加明显。有人甚至认为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就是:信息交换的过程即为新闻。也有观点认为:新闻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新闻是一个集成的概念,新闻是一个过程的概念。[7]
新媒体技术驱动着新闻观念的变化,它对新闻报道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技术可以逐步跟进,然而,技术演进带来的传媒格局变化却是颠覆性的。
表1:我国新媒体的发展阶段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