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债期货的发展概况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及石油危机的冲击下,西方各国经济受到较大影响,金融市场上利率波动日益频繁且剧烈,金融机构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迫切需要一种利率管理工具来规避利率波动风险,在此背景下,国债期货应运而生。
(一)国债期货的产生背景
国债期货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主要是应投资者避险需求而产生。国债期货最早产生于美国。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西方各国纷纷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通过利率调整来干预汇率,导致利率波动日益频繁且剧烈。金融机构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为了满足短期利率风险的市场需求,1975年10月,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推出了美国联邦抵押贷款协会(GNMA)的抵押贷款凭证期货合约,开创了利率期货交易的先河。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于1976年1月推出了90天期的国库券期货合约,首个国债期货诞生。
(二)国债期货在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利率市场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及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趋势,金融机构对管理利率风险的需求日益增长,国债期货市场发展迅猛,具有以下趋势:
1. 覆盖范围广
国债期货作为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应用。截至2012年末,全球共23个国家和地区的23个期货交易所已推出国债期货产品。
2. 交易量稳步上升
自1976年第一只国债期货产品问世以来,利率期货的成交量特别是国债期货交易量呈逐年攀升的趋势,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和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的统计,2012年全球利率期货交易约占全球各类金融期货交易金额的90%,其中国债期货交易量占利率期货的比例已超过45%。由此可见,全球国债期货交易量占据了利率期货交易量的半壁江山。
3. 品种结构日益完善
国债期货不仅交易规模越来越大,交易品种也日益丰富。目前,全球国债期货品种已经覆盖了短、中、长以及超长期不同期限的产品,可以满足各类交易者规避不同期限的利率风险需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品体系。
4. 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交易所争相上市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利率期货合约,以增大其市场份额。
5. 市场呈现欧美领先、亚太居次的格局
国债期货能够有效管理利率风险,迎合了金融机构的避险需求,推出后发展迅猛,但目前世界上的国债期货市场仍以美国国债期货和欧元债券期货交易为主。目前的国债期货市场形成了欧美领先、亚太居次的格局。
(三)我国国债期货发展历程
我国的国债期货交易试点开始于1992年12月,1995年5月国债期货交易试点被暂停。国债期货在阔别了18年之后,于2013年9月6日,重新迈入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大门。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
1. 1992年国债期货开始试点
1992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向券商自营账户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首期推出了12个品种的国债期货合约,尚未对公众开放,当时的交易量非常小,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只有5000万元的成交额,交投清淡。
1993年10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国债期货合约进行了修改,并向个人投资者开放国债期货交易。同年12月,原北京商品期货交易所也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随后,一些地方证券交易中心也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国债期货交易逐步开始活跃。
从1994年的第二季度开始,国债期货的交易额逐月递增,到1995年,日交易量达到400亿元,投机气氛也愈来愈浓。当时可供交割的国债现券数量已经远远不足了。1995年1月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期货首次成功进行混合交收。
2. 1995年国债期货暂停交易
1995年的2月23日,我国的国债期货市场发生了金融史上著名的“3.27”国债期货事件,给我国的国债期货市场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为规范整顿我国国债期货市场,1995年2月25日,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联合颁发了《股债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中国证监会又向各个国债期货交易场所发出了《关于加强国债期货风险控制的紧急通知》。但一系列的清理整顿措施并没有凑效,继而在1995年的5月,再次发生了“3.19”国债期货交易恶性违规事件。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出了暂停国债期货交易的紧急通知,暂停了国债期货交易试点。
3. 2013年国债期货重新推出
2013年9月6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注定将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推出了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阔别18年之后,国债期货在万众瞩目下重新迈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大门。这是中国金融期货一次深远的跨越,标志着我国期货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我国现有国债期货市场现状
我国现有国债期货合约设计科学合理,各项规章制度相对完善,监管有序,发展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