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头的调整对任何一家报社来说都需要勇气,《今日美国》之所以下如此大的决心,也是源于旧Logo在呈现上不利于与新媒体打通,特别是手机端上Logo缩小后,很难看清。新报头保留了天蓝色的主色调,将地球的元素简化为一个圆形(见图8)。这个看似简单的实心圆,可以衍生出无穷的变化,根据内容变成火星、按钮、棒球等,巧妙而有趣,通过报头标识生动鲜活的变化,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并传递着编辑的敬业用心。可以说,改版后的报头识别性更高,成为了《今日美国》的新名片(见图9)。
图7:改版后的《今日美国》色彩区分
图6:改版后的《今日美国》头版图8:改版前后的《今日美国》Logo标识
图9:改版后的《今日美国》新Logo的“变形”使用
2.重大新闻专题化、规模化,多版面、多元素呈现,视觉先行
自加入中国日报社版面设计中心以来,笔者领衔设计或参与设计了许多重要版面,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报社牢固树立了“视觉先行”的理念,甚至提升到战略层面,并从体制机制方面加以保障。中国日报有一套完整的策划体系,包括全球联动的顶层策划机制、重大新闻报道的专项策划机制以及日常新闻策划机制。
在涉及重大新闻报道时,报社领导会主持召开跨部门的策划会,明确总体设计思路,探讨相关版面文字、照片、插画、图表的创意与搭配,之后,由版面设计中心汇总并制订设计方案初稿,经领导审定后,新闻设计师分工负责、协同完成设计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编辑部会安排专人与版面设计中心对接,共同讨论并细化设计思路,提炼创意,充分用好各种设计元素,以多角度、多版面和丰富的视觉元素,让版面更加生动、吸引人。
以《中国日报》关于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报道为例(见图10)。2015年9月4日,《中国日报》出版了包括12个连续全彩版面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专刊》,以生动的现场图文报道配合精美的版面设计和插图,展现了多元视角下的大会盛况。该期报纸获得了2016亚洲新闻奖报纸整体设计银奖。《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专刊》的精彩之处,主要是12个版面的设计风格统一,色调搭配相得益彰,通过不同的呈现手法,讲好阅兵这个大故事,不同版面环环相扣、悄然展开,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
(1)明确报道主题,尽早确定头版设计
对于重大新闻报道,《中国日报》做到至少提前20天开始策划并不断细化,明确报道主题、版面定位、呈现方式等。特别是头版,做为一份报纸的“脸面”,选择一张足够说明问题的照片是成功的关键。版面设计中心在预览彩排照片时,力争能找到一个能体现当天盛况的场景,构思了多种头版方案备选。随着编辑部将阅兵报道主题定义为“缅怀和纪念”后,设计思路就更加清晰了。摄影记者当天重点拍摄了老兵受阅的环节。由于策划得力,提前明确主题和报道角度,后期在照片的选择上节省了很多时间,重点挑选画面最感人、最能体现气氛的照片,设计人员便通过剪裁,将画面更好地集中在表现老兵们的神态和表情。在版面设计上,采用大号标题、大胆留白的形式,把向抗战老兵致敬的理念和主题传递给社会,让读者在阅读中享受很温馨、很美感的视角冲击。
图10:《中国日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专刊头版
(2)活用照片,让数据说话
根据整体报道安排,四五通版是记者手记(见图11)。版面设计中心提供了多种呈现方案:比如让每个记者在所在的角度拍一张照片,用这样的形式来支撑版面;或画出长安街地图,以从天空鸟瞰地图的视角将记者所处的位置标记出来,等等。后来,在查看记者参加阅兵预演彩排拍摄的照片时,发现一张用手机全景模式拍摄的照片效果非常好,便更改了原先的设计方案,用全景照片将记者在阅兵当天所处的区域标注出来,配上记者在自己区域采访的文字感受,直观、立体地呈现了整个阅兵动态。
图11:《中国日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专刊第4-5版通版
信息图表是新闻报道中的“视觉利器”,专刊中用通版来展示武器装备(见图12)。鉴于有些武器装备的信息在阅兵前是处于保密状态,不能向社会公开,设计师围绕记者将要采访的内容,先设计了一个武器装备展示的假版,从拍摄角度上跟记者进行沟通和统筹,用数据形式来说明当天阅兵的武器装备情况,比如当天有多少架飞机,有多少面旗子,将一系列相对枯燥的数据制作成可视化图表,读者通过图表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受阅武器的性能和数量。
图12:《中国日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专刊关于受阅装备的信息图表通版
(3)以新闻为本,用绘画还原历史
插画在传统的新闻观念中是配文使用、美化版面的,但在阅兵专刊中,我们让插画成为了传递新闻的重要手段,由文字记者提供时间轴,美术编辑以连环画的形式把1931年至1945年期间的重要事件列举出来(见图13)。专版通过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以及美国向日本本土投原子弹和日本签投降书等,向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抗战历程。同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插画师在绘画的过程中多方查找历史照片,有参考地进行绘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尽可能地向读者传达真实的历史,而不是为了美观而随意地画这个人扔手榴弹,那个人在开枪,所有绘制的飞机,都要考证当时型号的才动笔绘画。
图13:《中国日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专刊第9版
这种完整的视觉化报道形式在国际上也被广泛使用。在信息爆炸时代,读者掌握新闻的来源越来越丰富,这要求媒体在报道时不仅要注重内容时效、深度和广度,更要在表现形式上下足功夫。一旦发生奥运会、灾难、大选等重大国际事件时,西方媒体都会重点包装,呈现视觉盛宴。“随着技术手段不断进步,电子化的新闻背景资料库,大型新闻数据中心,以及专业化报纸内容提供商相继出现,未来的报纸将极大提高新闻的处理速度和加工深度,即使是突发新闻,编辑人员也能利用数据中心丰富的资料在值夜班的几小时中对之进行专题化处理,从而做到报纸时效性、新闻性与专题化、杂志化的更好结合。”7
笔者认为,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是瑞典报纸 Svenska Dagbladet (SvD) 在挪威枪击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调动采编人员,在24小时内,印刷出版了16个专版,以简洁、肃穆的设计风格为主线,精选了多幅震撼的现场照片、配以清晰的事发地图,可视化地完成了突发新闻报道。该系列版面获得了当年SND新闻设计大赛最高奖(the best show)。由此可见,面对重大新闻报道,要围绕内容进行策划,遵循“视觉先行”的设计理念,把方案做足,打一场有准备之仗。尽早设计好整体框架,明确版面需要多少篇稿子,每篇稿子需要多少文字,明确由哪个记者来完成,这些都要一清二楚。这样记者就不会盲目写稿,编辑也知道如何用心编排,也给设计人员留出更多空间和时间来构思和设计,版面质量就能跃上一个更高的境界。
3.封面杂志化,敢于创新,创意优先
纸媒视觉传播理论研究——新闻设计在重大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