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实验程式化,动手更动脑”的实践运用(五)
每组同学可以利用课桌上盒子里的物品(2节干电池、一根比2节干电池短的导线、一个小灯泡、一支铅笔芯),也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比一比哪组同学可以使小灯泡亮起来。
提出问题:
①不同导体导电的能力强弱是否不同?
②同类导体的导电能力强弱也有不同?
③导体的导电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检验与评价:
小组1:我们将同一支铅笔芯的不同长度接入电路中,灯的亮度不同,这个实验说明同一材料,导体越长,电阻越大。我们还猜想导体越粗,电阻越小。我们取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铅笔芯,分别接入刚才的电路中,发现灯泡的亮度无明显区别,由此说明导体电阻与粗细无关。
(此时其它组同学激动地举手发言) 我们不同意他们的意见。我们取两根型号、厂家和长度都相同的铅笔芯,先取一根和导线一起将灯泡与电池组串联起来,然后再将两根并在一起接入刚才的电路中,发现灯泡的亮度增大,由此说明导体越粗,电阻越小了。
小组2:我们组认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种类有关。我们用长度、粗细都相同的锰铜丝和铁丝,接入与上组同学一样的电路中,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发现亮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说明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种类无关,我们的猜想错误。
(此时其它组同学激动地举手发言) 我们不同意他们的意见。我们的猜想与他们的相同,实验方法也与他们的一样,刚开始做实验的结果也与他们的相同,但后来我们坚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经过讨论后,我们猜想是我们所取材料的长度太短了,两种材料的电阻相差不大,使实验现象不明显。于是我们把长度增大后再重新做实验,发现接铁丝时,小灯泡较亮,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小组3: 我们组猜想导体的温度越高,电阻越小。我们设计的电路与前面几组同学的相同。我们先用铁丝,给铁丝加热,发现灯泡亮度没什么变化,更换了其他的金属丝,实验现象也不明显,是不是我们的猜想不正确呢?
【评析】上述案例中,引导学生能注意与预想不一致的现象,并作出简单的分析。能提出改进实验方法的具体建议,收集更多的证据支持,检查解释在过程、方法上是否存在问题,对于与事实不符的猜想和假设,能勇于否定,并重视原猜想的价值,提出新的假设和猜想,逐步向正确的方向靠近,理解科学探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走出实验程式化,动手更动脑”的实践体会
实验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呈现,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载体功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实验教学也应使学生学会评价、改进和设计实验,才能更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实验进行评价、改进和设计是实验教学的更高层次要求,学生必须有了一定的实验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才能进行。因此,在进行实验评价、设计、改进实验教学时必须做到:
1.要先让学生学会实验评价、改进和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1)评价实验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实验优劣的依据是什么?在初始阶段,可引导学生从实验用品选择是否正确、仪器选用及使用是否规范、实验原理是否符合科学性、实验是否安全、尾气是否处理等方面入手。
(2)改进实验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例如:药品是否可以用其它试剂代替、是否还可以选用其它不同的仪器来做实验、实验原理是否有更简单可行的、实验方法是否可以改进等。
(3)设计实验一般步骤又是什么?实验探究时应该如何控制实验条件?为什么要控制实验条件?例如在做Na2CO3和NaHCO3与盐酸溶液反应剧烈程度的比较,由于固体质量、盐酸浓度、加试剂先后顺序等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好,也似乎看不出NaHCO3与盐酸溶液反应明显的更剧烈。像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就是因为没有控制好实验条件,导致实验失败。
2.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紧密结合教材内容
“走出实验程式化,动手更动脑”的实践运用(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