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传统历史的朝阳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象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 新春临福之际,塞北朝阳的农村,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淘米磨面,煮肉蒸糕,杀猪宰羊,赶集上店,老少皆喜,一片热气腾腾,得闲时,女人们便老老少少,姑嫂妯娌的凑到一起,围坐热炕,边唠年磕边剪剪纸,随着双手上下翻动左转右转,鸡呀,猪哇还有花鸟小人………….;农家的事要啥有啥,一会儿就摆了一炕,不出几天,这些红红绿绿的剪纸,不仅过年时才有,每逢传统节食或婚丧喜庆的场合,都要剪些剪纸。贴到各处作为点缀装饰,这些剪纸多半出于妇女之手。旧时的农家妇女,对于剪纸跟女红一样,常因为心灵手巧,剪纸精道而倍受婆家青睐,由于剪纸操作简便,因而时代承传,至今不衰。 民间剪纸取材于民间,朝阳剪纸的主要内容是山水花鸟,禽兽鱼虫,今古人物和生活场景。然而,她们并不满足,一般的描绘,常为自然之物赋予新的生命,故往往寄情或取谐音,代表一定的含义,借自然之物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赞誉,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如常见的“梅兰竹菊”被喻为理想人格的寄托,“鸡”自古被看作是文武勇仁信,即五徽之禽,鸡冠与官同音视为官禄。“雄鸡啄蝎”又被喻为辟邪驱灾之意。“鸳鸯卧莲”一句是甜蜜爱情和美满婚姻的表徽。“连年有余”“喜上眉梢”即用其谐音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鲤鱼跳龙门”则代表了对人生前途的祈求,其例不胜枚举。此外,还有民间传说和戏剧人物等。 朝阳剪纸,萌生于朝阳的土壤,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自己的表达方式,作品拙补粗犷,形象简明生动,形似神韵兼备。表现时不拘章法随心所欲,可见,纸的内容多是农村妇女熟悉的身边之物,他们对其形,神体察入微并沉积于心底,塑之作品,不过是将其呼出陈以心迹,因而剪刀之下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无不是有朝阳之魂,塞北之情。 长久以来,人们以为剪纸不过是民间的玩儿意,不登大雅之堂,熟不知农家劳动妇女,就是报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注全身心于艺术,让作品顺其自然的外溢。这种求真,求纯的心境恰恰表现出了艺术创作的真谛,足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浅论朝阳剪纸中的民俗文化-免费^论文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浅谈小学识字教学方法-免费论文 | 下一篇:浅淡电子商务下的网络会计-免费文..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朝阳 剪纸 民俗文化 免费论文 | 2012-12-21 08:49:23【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