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学习主要是不自觉的,对幼儿的教育却需要更多的自觉。近年来, 许多幼儿园都改变了单一的全班上课的教学形式, 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可以说, 在认识上, 大家都同幼儿园的教学不应限于上课作业, 而应该寓于幼儿在园的全部活动之中。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还只是比较熟悉在作业中进行集体教学, 而不善于在其他活动环节中或以其他方法对幼儿进行教学, 促进他们的发展。实际上, 任何一种好的教学形式, 都只能提供使幼儿更好地学习的机会。如何能够使幼儿通过学习真正受到教育, 得到发展, 还有赖于教师对教学形式的运用, 而关键间题则在于提高教师的教育自觉性, 增强教育意识。 有些幼儿园教师, 学习的热情非常可嘉, 她们常常去打听, 别的幼儿园、别的老师在教些什么用什么方式教遗憾的是, 她们很少注意别人为什么采取那样的教材,为什么运用那种具体方法, 也不大注意研究组织每种活动的具体目标和幼儿通过活动在身心发展方面会有什么实际进步。于是, 学习别人的经验流于形式, 变成了简单的模仿, 或是追求花样翻新的招式。 曾经有一位年轻的幼儿教师,她在观摩别人活动之后, 采用和别人完全相同的教案, 去对本班幼儿进行教学。结果很不理想。这位老师之所以失败, 就在于教育的盲目性。她对别人的教案并没有吃透,没有弄清楚该教学活动的具体目标。她对本班和别班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状况, 两班孩子知识经验的区别缺乏具体分析。她只做了表面的依样画葫芦, 当然徒劳无益。 教育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掌握人类所积累的知识经验, 促进其身心发展的过程。教育首先是有目的的活动。教育活动又必须落实到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 增强教育意识是教师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这一点在幼儿教育中更为重要。 比如, 许多幼儿园都在教室活动室内创设了各种活动区或活动角, 这种形式为孩子提供了适合其个人特点的活动和发展的条件。这比之要求全班安静地坐着、背着手听老师讲课, 最多只是共同听着老师和少数孩子的对话, 或看着他们的表演, 无疑是很大的进步。但是, 教师如何做到有意识地通过组织矜动区进行教学似乎还是尚待探讨的课题。 某班有一次组织以培养幼儿交往能力为主题的活动, 让孩子们在不同的活动区内进行各种不同的活动, 其中有两个孩子被安排在同一桌旁绘画。这两个孩子各自埋头作画, 完全没有交流。在画完自己的画以后, 好像没有事情可做了, 两人呆呆地坐着。看来, 老师在组织这次活动中, 教育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用活动区的形式组织教学, 是有利于每个孩子更好地发挥主动性的。但是,具体到这两个绘画的孩子而言, 培养交往能力的教育目标, 并没有和绘画的活动联系起来。他们既没有在作画之前, 或绘画过程中交换想法和意见也没有在画完之后互相看看对方的画, 看看别人画了什么,哪里画得好等等。在这一次活动中,这两个孩子完全没有交流, 当然也无从谈及发展交往能力。 可见, 教师在组织每一个活动时, 需要实实在在地而不是笼统地明确教育目标, 需要增强教育意识。绘画活动一般是由个体单独完成的,这种活动本身并非是必然要求交流或人际交往的, 它不同于医生给病人看病, 或售货员出售商品的活动。换句话说, “ 医院” 或“ 商店” 游戏角的活动, 更有利于使孩子们在不自觉中得到交流的机会, 在不自觉中发展交往能力。然而, 对于有明确教育意识的老师来说, 是否也可以通过让两个孩子共同作一幅画的办法, 使孩子们在绘画活动中不得不不自觉地共同商量、共同合作或者在共同作一幅画的过程中会遇到冲突, 比如关于画什么及画面空间的矛盾等等, 使孩子们不得不寻找解决冲突的方法, 从而在不自觉中发展了交往能力。有些老师经常在自由活动时间内组织幼儿在绘画后进行交流的活动, 互相解说自己的作品, 互相讨论, 形成习惯, 这也是好办法。当然, 所有这些, 都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安排和及时指导。 论教育意识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现代汉语字词句的使用方法 | 下一篇:论曹禺《雷雨》的悲剧性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教育 意识 | 2012-12-25 09:30:48【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