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的分配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正在加快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这是深化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其目标是逐步建立起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工资湿度与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物质利益原则和按劳动分配原则 这是指导企业进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物资利益原则 社会主义物资利益原则,是指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要利用物资利益这个动因,调动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即在兼顾三者利益的前提下,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职工的生产劳动同他们的劳动报酬挂起钩来,促使企业及职工个人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关心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物资利益就是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马克思曾经明确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社会主义也是如此。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公诉我们,物质利益原则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重要原则。我们在组织生产时,要承认企业及职工有自主的经济利益,脱离经济利益的劳动热情是很难持久的,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劳动过程中所得物质利益的多少以及是否公平。因此,必须协调好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者的物质利益关系,使国家利益得到保证,企业不断发展,职工个人的物质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增长,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二)按劳分配原则 按捞分配原则是指根据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社会做了各种必要的扣除之后),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旧的社会分工和旧的思想意识还存在,在劳动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劳动差异和贡献大小差异等。在这样的条件下,劳动者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既不能平均分配,也不能按需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观要求,是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否定,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一大进步。按劳分配从分配上承认劳动差别,把劳动支出、劳动成果同获得相应的物质利益联系起来,因而能够起到鼓励劳动者勤奋劳动、积极学习掌握科学技术、努力特高劳动技能、为国家和集体创造更多的财富的重要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按劳分配不是社会与劳动者之间的直接分配关系,不是简单地直接按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时间分配,而是要借助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关系来进行分配。劳动者的个人劳动首先要汇集成企业的集体劳动才有意义,企业的集体劳动成果还要在市场上通过交换,销售出去,其社会劳动的性质才能被承认,才能实现其价值,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才能得到补偿。由于按劳动分配是在商品生产和交换关系中实现的价值规律必然要在其中发挥作用,而且必然带来社会(国家)、中间环节(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这样,按劳分配就涉及到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只有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去研究和解决按劳分配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途径与方法。 二、原有等级工资制度及其弊端 企业工资制度改革主要是对原有的等级工资制度进行改革。我国等级工资制度是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它分为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和工人等级工资制度两大类。 工资的分配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关于电子商务诚信问题探讨 | 下一篇:高薪养廉可行性问题研究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工资 分配 | 2012-12-25 10:04:04【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