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 人是社会的人,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掌握社会的规则和经验。而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要延续和发展就必须向个体传递其经验规范和规则。由此,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这其中就包括学前教育。儿童出生之时是脆弱的,他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与经验,只有承认给与教导和训练,他们才可能成长,年长一代也要在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将积累的经验逐步传授给儿童,才能使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维系下去,这样就产生了最初的儿童教育。 学前教育是指入学前儿童的教育。因此学前教育的年龄范围与学校教育的起始年龄有密切联系。在美国,0-8岁儿童的教育为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仅指入学前1年的教育,而早期教育是指0-3岁的儿童的教育,在英国小学招收5-11岁的儿童,而3-5岁则是基础阶段教育时期。前苏联将两岁前称为学前早期,2-7岁为学前期,因此学前教育指2-7岁儿童的教育。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有将学前教育的年龄范围向前延伸的趋势。许多国家都将从出生至6岁儿童的教育归入学前教育的范围之内,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成果。 欲阐明学前教育价值问题必先探讨价值和教育价值的问题,在我国理论界,对价值的界定多采用马克思的“关系说”,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中关系中产生的。它是人们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属性。就价值的本质而言,它表示的是事物在满足人的需要中的有用性。“关系说”以人的主体需要为纽带说明了价值的概念,将价值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作为一种主体性活动,教育中不可能存在价值中立的问题。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活动与社会或个人等教育主体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学前教育价值就是指学前教育与个体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要理解学前教育的价值问题,必先澄清学前教育的价值主体。学前教育价值体系中的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前者主要是指社会体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家长和教师,家庭和托幼机构更多是代表了社会的需求。后者是指受教育者,即在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指幼儿。因此,学前教育作为价值客体必须满足社会和幼儿个体两者的需求,由此产生了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 学前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相衔接,前一阶段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后一阶段教育的质量。国内外的众多研究已经证实学前教育,尤其是对处境不利的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要想提高学前教育的整体效益,就必须重视托幼机构教育的效益。为提高托幼机构教育效益可以采取以下途径:1、适度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布点散、规模小、效益低、浪费大成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因此,统筹规划,合理布点,增大规模加大学前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成为当前学前教育的主旋律。但是,在追求数量过程中,切勿忽视质量问题。个别机构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但是其硬件设备,师资力量和素质以及园所管理等都不能及时跟上,从而带来严重的质量问题,导致托幼机构教育本质的贬值。2、提高托幼机构学前教育质量。托幼机构教育教学质量是托幼机构教育的效益最根本的内涵,也是最直接而外在的表现形式。影响质量、耗损效益的主要因素有师幼互动、班级规模,师幼比例、教师资格、物质条件。3、合理调整学前教育结构。检验学前教育结构合理与否的尺度,是看它是否满足了个体、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学前教育的需要,学前教育整体结构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消长都能整个结构的失衡。然而,处于大发展时期的学前教育最容易出现的往往就是学前教 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关于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思考 | 下一篇:关于青少年吸毒防范的理性思考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关于 学前教育 基本 问题 | 2012-12-26 09:21:21【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