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财政政策效应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既是一个需要多方配合的复杂系统工程,又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其中,财税政策的选择、制定和调整,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特殊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其根本性的原因就在于,物质利益和利润动机,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主渠道,对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利益格局的形成和调整有着极大关联的国家财政分配,无疑对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储蓄和投资态势、企业行为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偏好,都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中,除了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因素以外,财政政策的选择和调整变动,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尤甚。 一、财政总量政策效应 随着世界各国财政收支绝对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其相对比重(对GDP的比重)的持续上升,财政总量政策的选择和变动对一国经济增长态势和格局的影响也日益明显。从总体上说,财政总量政策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与影响,可扼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一定时期的财政收支总量及其对社会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程度,即提供的数量与质量,满足公共需要的方式与方向,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与选择产生重要的制约和影响。比如,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一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宏观投资环境的营造和改善,在资金来源或融资方式上,都是以国家的财政性投入为主体、为依托的。如果国家的财力充裕,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及邮电通讯等公共服务便能够与经济发展的客观(内在)要求相适应,甚至能够适当超前发展,而不是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这样,无疑将对一国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巨大的推动和前导性作用,奠定必要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在国家财政收支总量既定的前提下,总量的分配(配置)使用模式、集权与分权的适当和适度与否,也不仅将对财政资金本身的使用效率,而且还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和转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世界各国有不同的政体模式,有联邦制和单一制的区别,因而在各级政府的财权配置上,也演绎出不同的集权与分权办法。 二、财政结构政策效应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赖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它们都将在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的调控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然而,国内外的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又都认为,就其各自的政策特质、政策优势来看,货币政策则长于总量调控,财政政策长于结构调整。财政的结构性政策选择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从财政政策的作用层次上划分,可以把财政政策分为宏观财政政策和微观财政政策。 (一)宏观财政政策的结构效应。所谓宏观财政政策,即通过收支总量的变动来调整整个国民经济,以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宏观财政政策一般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或称为自动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或称为机动的财政政策)。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宏观财政结构政策主要是后一种类型的财政政策。(二)微观财政政策的结构效应。微观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调节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解决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资源配置问题。微观财政政策目标一般通过税收政策手段和财政支出政策手段来实现。前者主要是调整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后者既有对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调整,又有财政直接参与的经济活动 三、财政——货币政策及其协调效应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选择及二者之间的协调配合,是塑造和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两大政策的作用环境、作用范围、作用方向及其协调配合程度,一方面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和调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经济增长方式也反过来对两大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产生明显的影响与制约。从前者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在财政、信贷资金供给上所存在的“大锅饭”弊端,就是形成企业投资饥渴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 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财政政策效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屈原的悲剧形象 | 下一篇:论父母教育方式与幼儿健康心理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经济 增长 方式 转变 财政政策 效应 | 2012-12-27 09:36:08【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