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即指积极性,是指人在各类活动中的心理能动状态,它通常包括个体的注意状态、认知状态、情绪状态、意志状态以及在行为方面的相应表现。 人的动机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指引下产生的。“需要”是个体积极性的内部源泉,“动机”是推动个体积极行动的直接原因,“目标”则是导致需要转化为动机的诱因。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具有的那种认真、紧张、主动与顽强的心理能动状态,它通常体现在学生学习时注意的集中,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坚定上。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力因素与学生对学业成就本身的追求有关,发自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和要求(如对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探究心向等),对学习起推动作用;拉力因素与学习的外在后果(如学位、待遇及社会地位等)有关,对学习起引诱作用;压力因素与客观现实环境对学生的要求(如考试、竞赛和升学等)有关,对学习起强制作用。学习往往在这三种动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被驱动的,在有意义的学习中,拉力因素和压力因素必须通过推力因素而起作用。 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的一种重要的内在激活因素,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需要的培养。 1、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大多数学生总是在主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被动学习活动中产生烦躁。而学习的主动性又往往是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操作实验和各种角色活动中发挥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搞“一言堂”,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提问,指导学生大胆设想,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获得极大的享受。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时,哪怕所提问题非常可笑也不讽刺挖苦,从而使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增强,学习热情高涨。如小学语文课文《一个苹果》写我人民战士在一个炮火连天的黄昏,忍受战争环境的困苦和干渴的煎熬,将仅有的一个苹果让来让去,表现了革命队伍里真诚的同志关系和崇高的阶级有爱。在讲解这篇课文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一个苹果传一圈,只吃了一小半,那么剩下的大半个苹果哪里去了?课文中没有交代,教师也一时难作答。然而教师非但没有责备这个学生,反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个问题,从而使学生兴趣倍增,对这篇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形成和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稳定,比较笼统、模糊,易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并从中得到满足,任何新颖的、形象的、具体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因此,小学课堂教学更应注意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以及教具的新颖具体。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小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注意力,在趣味性教学中培养起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过程中学生手里的小棍、算盘上算珠、书里的画页等的变动;读拼音、写生字、朗读课文等的交替变化;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扮演游戏中的角色等,都能吸引他们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感到妙趣横生。因此,在小学中开展“愉快教学”,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针对小学的年龄特征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 3、根据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教育的管理和方法 | 下一篇:教学四步曲与学习四步曲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教学 如何 培养 学生 学习 动机 | 2012-12-29 10:14:33【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