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文课堂“语文味儿”的思考 语文是母语课程。如果纯粹为了学习语言,特别是口语,学生几乎没有必要到学校来上语文课。作为母语课程,语文要以培养学生汉语人文情感、汉语人文精神、汉语人文思想为使命。“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语文课程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祖国文化的基础,即培养“民族性”。语文课程鲜明的民族特色就是“语文味儿”的重要体现。 “语文味儿”应是语文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是贯彻“新课标”理念的集中体现。无论是语文学科建设、课程内容设置,还是教育理念甄选、课堂把握与评判、教师专业发展等诸方面,“语文味儿”概念的提出与探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味儿”这个概念自从程少堂于2001年提出后,在全国语文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既然“语文味儿”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那么“语文味儿”就是与语文课互生共存的整体,一堂语文课就必然应当有“语文味儿”。我觉得让语文教学实践中有“语文味儿”的方法有: 一、反复咏诵,教出语感。 反复咏诵,教出语感。即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叶老讲:“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新课标”也特别重视朗读,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总之,“语文教学,以读为本。” “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语文课,语文课,老师必须与学生一起美美地听,美美地读”。朗读可以把文本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把人带进文本情境中,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语文课上要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儿”的重要体现。 二、立足文本,深入挖掘。 我们的课堂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而教材(文本)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因此,我们要善于钻研教材,从内容中挖掘教学资源,寻找听、说、读、写综合实践的契合点,对此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比如要善于抓课文中的“空白”以深入品味。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概括写或有意不写,留给读者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新教材中留有许多这样的空间,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散学生的想象,读“厚”文本,读“出”语文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甚至标点中。如《故乡》一文闰土语言描写中的多处省略号就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可以品味出闰土前后言语及性格的巨大变化。 三、巧用手段,感染熏陶。 “一个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绝不是靠掌握系统的语言知识,而主要靠感受、领悟、体验。” (1)巧用语言手段。也就是教师的语言感染力、激发力与其他方面的表达技巧,如教师的朗读、讲析,过渡语及课堂评价语言的生动运用,多采用规范生动的书面语,常引用诗词名句,时不时发点精辟的人生哲理,穿插一些机智的幽默风趣。 (2)巧用组织手段。即教师的调动手段,或者说是课中活动形式的组织与安排 有关语文课堂“语文味儿”的思考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幼儿社会化的技能的培养 | 下一篇:游戏与幼儿的发展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有关 语文 课堂 味儿 思考 | 2013-01-01 12:17:21【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