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李杜诗歌的艺术风格 中国诗歌的历史绵长悠远,在这多如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无论老幼,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李白和杜甫。他们俩一个是翩然出尘的“诗仙”,一个是忧国忧民的“诗史”,他们以各自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审视视角,不同的人生经历,书写出一篇篇传诵千古的优秀作品。它们或浪漫奔放,或深沉凝重,或奇异瑰丽,或悲天悯人,或热烈,或愁苦,或清丽,或含蓄…… 生活的时代背景造就风格。李白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盛唐时期的大唐帝国除了经济的高度繁荣,文化也是多元的,文化的氛围空前自由,这就给李白的诗歌创作充分追求自我,张扬个性提供了好的土壤,少年李白出蜀,游历名山大川,无论是峨眉的峰峦叠翠还是庐山的雄奇险峻,大自然的神奇瑰丽给了李白宽广开阔的胸怀,他的笔下,恣意狂放,充满了天马行空的夸张幻想,想像之奇,让人感觉有如神来之笔。李白一生自恃才高,对于权贵不屑一顾,因此在政治上也经受不少打击,然而在他的诗中看不到颓废与落寞,看到的是理想和现实矛盾冲突后的超脱,用他诗中的话说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虽然也在盛唐时期度过了青年时代,然而由于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受到的观念熏陶以及中年仕途上的屡受打击和生活上的艰难困苦,使他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劳苦大众,同时他也对残酷的现实生活有许多深邃的思考。这一切一切使得杜甫的诗中随处可见深沉的忧郁和思索,如果说李白的诗是奔流三千的瀑布,那么杜甫的诗就是百转千回的暗涌。杜甫自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这使他的诗中有不少“饮酣视八极,俗物皆茫茫”仁民爱物之感,而到了晚年,亲身经历“安史之乱”,饱受流离之苦的杜甫也成了曾经让自己深刻同情的底层人民中的一员,诗人作品中此时反映出的沉郁顿挫和自身的命运多舛以及国家的深重灾难是紧密联系的。老年的杜甫,居无定所,百病缠身,诗中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萧瑟,也有忧国忧民感怀身世的悲天悯人,虽然穷困潦倒,心中所愿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个人性格的不同造就风格。虽说李白一生都在出世入世之间徘徊,然而他天性乐观豁达,对于自己饱受权贵排挤和仕途的不顺利,他表现出的是一种超脱,流露于笔端的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洒脱豪情,而杜甫由于个性使然,再加上一生仕途和个人命运的双重坎坷,深重的忧虑感和悲悯成了他诗歌的主要基调。 题材的不同选择造就风格。纵观李白的诗歌,大多是大自然雄奇瑰丽风光,有庐山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有滚滚长江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诸如此类的诗句比比皆是,因为自然的世界,无论是一花一木的妩媚,还是山水的奇绝,无论是四季的变化,还是田园的闲适,都能让人心胸开阔放松,乐观超脱,当然豪气冲天的李白也有落寞时,也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哀叹。李白的诗很多是观景有感,直抒胸臆,以抒情为主,即便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样难得叙事的诗歌,仍然有许多抒情之句,主观色彩是非常浓厚的。杜甫的视角却总是在观察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亲身经历都城长安遭到安禄山叛军的洗劫后,城池家园的残破与春天的到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时花溅泪, 简析李杜诗歌的艺术风格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教师的心情,课堂气氛的良药 | 下一篇:简析高阳通俗历史小说的艺术成就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简析 李杜 诗歌 艺术 风格 | 2013-01-16 11:25:22【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