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诸葛亮出场艺术 [内容提要] 诸葛亮的出场通过徐庶、司马徽的赞美、推荐,三顾茅庐而两次不遇,一些亲友的歌吟谈吐,以及山林景色的幽雅清美,层层烘托了诸葛亮的高洁品格和绝世才华,过程委婉曲折,显得神秘莫测。 [关键词] 忠诚智慧集一身 众星捧月来亮相 委婉屈折顺自然 一、忠贞的典范,智慧的化身 《三国志演义》在人格构建上的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诸葛亮的一生,连他的敌人也佩服他“竭尽忠诚,至死方休”。第四次伐魏时,形势大好,后主却听信谗言,将他召回。此时,“如不从之,是欺主矣;若从之而退兵,祁山再难得也。在正好建功与完善道德的两难之中,他还是为了维护“忠”的人格,而放弃了天载难逢的建功良机。小说中的诸葛亮不但是忠义的典范,而且是智慧的化身。他初出茅庐,就为刘备提出了据蜀、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在通晓天时地理,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火烧博望”、“草船借箭”、“借东风”等,克敌如神;在深切的掌握敌方心理特征的情势下,巧妙地使用了骄兵计、疑兵计、伏兵计等,把敌人搞的晕头转向,其中如“空城计”、“陇上妆神“等就是心理战成功的著名范例。把诸葛亮的谋略胜算写的出神入化,这无疑是寄托着人民的思想,诸葛亮的惊人智慧和绝世才能,实际上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各种斗争经验和智慧的总结。 二、诸葛亮出场,众星捧月 在《三国志演义》中,诸葛亮的出场费作者笔墨最多,写得也最为出色。 诸葛亮这个名字第一次在小说中出现,便被作者安排再一个特定的、关键性的时刻。其实,曹操依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越条件基本上统治北方,并耽耽南向;孙权仰仗其父兄遗业和天堑长江虎居于江东,且时刻窥视着荆攘;只有胸怀“匡扶汉室”壮志,却一直奔走于形势之途的刘备将无立身之地。天下将定,在这成败存亡的关键时刻,隐士司马徽向刘备举荐“伏龙”。即诸葛亮孔明先生作他的辅佐但又不立刻说破,这就使刘备想要得到诸葛亮,又不知上哪去找,从而给诸葛亮头上罩了一个神秘的光圈。不仅如此,作者结构小说的艺术之处还在于小说情节没有沿着这条线索向前发展,而是忽然“节外生枝”,写刘备此时由于得到徐庶赞助,接连打了两个大胜仗,在一片充满胜利的欢乐心境中,“伏龙”在刘备的记忆中,似乎暂时被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了。正当这是,作者笔锋却陡然一转:老奸巨滑的曹操居然用了计谋弄走了徐庶。意想不到的沉重打击,一时间使刘备意念惧灰,以致产生了“远寻而避世”的念头。就在刘备一蹶不振时,徐庶特意走马荐诸葛。直到这时,刘备才知道,昔日司马徽向他推荐之人就是今日的诸葛先生。笼罩在诸葛亮头上的那个神秘光环这时显得更加神秘而富有迷人色彩。一时间,诸葛亮成了刘备事业的希望,众所注目的人物。 刘备从三顾茅庐起,在求贤道漫长路上可以说就充满了坎坷和艰辛。一顾茅庐,再顾茅庐,诸葛亮都避而不见。两番不遇几多曲折,连一向沉稳的关羽都发生了动摇,同张飞一起劝阻刘备,认为已有两次,担心“虚闻其名,内无实学”。特别是张飞竟要将他缚来。对此刘备晓之以情,喻之以理,终于说服了他俩,又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费尽千辛万苦,用尽衷肠,诸葛亮总算是见着了,可是当刘备热切恳求诸葛亮出山相助时,诸葛亮却一推自己“南 浅谈诸葛亮出场艺术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浅析国内电子零售发展问题与对策 | 下一篇:浅谈幼儿园环保教育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诸葛亮 出场 艺术 | 2013-01-22 09:15:33【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