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狂人的两面性及狂人“吃人”的本质 [摘要]狂人是《狂人日记》里的重要人物,也是鲁迅塑造的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在《狂人日记》里,狂人极生动的概括了一部分先觉者与当时社会的对立状况。也很鲜明的表现了他的两面性,在他说出“救救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在慢慢的改变其自身的形象。 [关键词]狂人 吃人 “人”与“非人” “人肉筵席” 一、“吃人”的含义 作为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以一种非常陌生的,怪诞的形式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本质作出了惊人的概括:吃人。鲁迅以人道主义的尺度衡量中国社会,衡量的结果是非常令人害怕的:几千年来中国人从未争得做人的权利,人是以“非人”状况活着的,既“吃”别人,自己也被“吃”,因而中国的历史不过是一场至今未散席的“人肉筵席”。也就是说,作为个体的人,中国人没有独立的人格与独立存在的价值,只是构成社会等级的一砖一石,其生存与个人的尊严是没有保障的;作为群体的人,人与人之间没有尊重、关爱与同情,也没有对于他人的责任心,没有对于生命的热爱,麻木、愚昧地苟活着。因而中国社会是在一种剿灭人性的状况下保持着它的稳定:死的寂静;而社会的实质是非生命化的、一盘散沙式的。如果说《狂人日记》是以一种高度概括的象征形式表达了鲁迅对中国社会本质的这种认识,那么,他更多的小说,《药》、《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则以写实的手法,展示出中国社会的可怕实质,最弱小的首先被吃,而较弱小的其次,依次排下去人的社会与动物是一样,是以一种肉弱强食的方式存在着的,中国的历史是一场持续了几千年仍还在进行着的人肉筵席。 鲁迅用他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引导我们对中国社会作出深刻的认识与切实的判断,从而领悟出政权变更决不是社会解放的标志;唯有“劝转”吃人者,启发国民的良知与人性,使社会成为一个有人性的社会,中国社会的变革才是有可能的,而这,又绝不是简单的或短时间能实现的,它需要启蒙主义者一代一代不懈地努力、扎实地工作。鲁迅小说有一种令人窒息的气氛,这是鲁迅清醒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正因为有这种“悲观”,才有鲁迅坚韧的战斗精神;而这种与强大黑暗展开持久战斗的坚强意志,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可贵、最需要的。 二、“人”与“非人” 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A人;B非人。鲁迅小说中的“人”,是作为与整个社会(由非人组成的)相对立的力量存在着的,他们主要是一些接受了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启蒙、具有独立个性、追求独立人格、并对社会持批判态度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叛逆者,如“狂人”、夏瑜、等。这些人用人文主义价值观衡量中国社会, 狂人的两面性及狂人“吃人”的本质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劳动流动与劳动报酬的关系 | 下一篇:课改进程中美术教育教学的思考与..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狂人 两面性 吃人 本质 | 2013-02-08 17:35:54【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