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浮士德》中的魔鬼形象 [摘 要] 靡菲斯特是歌德的伟大诗剧《 浮士德》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魔鬼的化身。文艺复兴时期的马洛在其戏剧《浮士德博士》中,把靡菲斯特塑造成了略带悲剧性的小人物形象。歌德循着马洛的方向,在《浮士德》中把靡菲斯特塑造成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否定的精灵。靡菲斯特身上有着“拜伦的影子”,并因此获得了肯定的价值,其最后的失败也具有了悲剧色彩。 [关键词] 靡菲斯特;魔鬼;浮士德 靡非斯特是歌德名著《浮士德》中那个有名的魔鬼。西方文学史中的恶魔类形象,源头可追溯到《圣经》中诱惑亚当和夏娃的撒旦。人魔订约的故事与魔鬼形象出现的历史几乎是同样悠久。在这类故事当中,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求助于无所不能的魔鬼,魔鬼与人类签订契约,在满足人类所有的欲望后将人的灵魂收归自己所有。在人魔订约神话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就是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的契约了。 《浮士德》诗剧讲的就是浮士德借靡非斯特的帮助进行人生意义的探索,浮士德发现他所掌握的知识全是死的,他一生困守书斋,无谓地消耗着生命,他希望投身真实生活,但却没有力量独自走出书斋,这时,是靡非斯特帮助他恢复了青春。从此以后,浮士德前进的每一步都印上了靡非斯特魔力之助的痕迹。 在文艺作品中的魔鬼演变史上,靡非斯特一开始并不是这个形象。在《浮士德》的最古老版本《约翰尼·浮士德博士》中,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签订了24年的契约,在魔鬼帮助浮士德完成他所有的心愿后,最后一天的午夜里,浮士德被撕成了碎片。那时,靡非斯特仅仅坚持一个目标,就是诱惑浮士德,让他堕落,因此它仅仅是故事的一个引子,作用在于为主角的传奇经历作铺垫。而在歌德的《浮士德》中,作为诱惑者和试炼者出现的靡非斯特参与了所有事件的进程,它非但不愚蠢,还颇具哲学家的气质,它向浮士德自我介绍时说道:“我是那力量的一部分,它常常想的是恶常常做的是善。”在靡非斯特身上,宗教的意味消失了,哲学的价值增强了,源于中世纪的恶魔形象获得了一种新的哲学含义。诗剧最终“信仰得 论《浮士德》中的魔鬼形象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鲁迅小说中的艺术方法》 | 下一篇:论《百合花》的艺术风格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浮士德》 魔鬼 形象 | 2013-02-08 17:40:48【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