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余华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摘要]余华的作品以精致见长,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他的作品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关键词]余华 自足 坚韧 形象 一、自足的小农意识 严格地说,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中的主人翁福贵,既有与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有着一脉相承的共同特点: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具有适应环境的承受能力,又有着不同之处,许三观去卖血,使用了层层递进的特点,让他深悟了人间的冷暖和不易,而福贵更多地承载着人生的宿命。多灾多难的现实生活一次又一次将他推到了人生困苦的极限,他终于走过来了。自从经历了从一个赌徒到一贫如洗的家庭变故后,福贵清醒地认识到了命运的无常,偶然的机会母亲有病,妻子家珍给了他两枚铜钱,让他去县城买药,却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临时抓丁。到了部队上,他仍然时时刻刻想到的是自己家中的老娘、老婆、孩子。他不懂什么大道理,有着典型的农民意识。当龙二曾因买了富贵的土地,解放后阴差阳错的做了富贵的替死鬼。从此,富贵就认为这就是命,他就说“后来我就想开了,觉得也用不着自己吓唬自己,这都是命。常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想我的后半截该会越来越好了”。而福贵的妻子家珍最大的心愿就是,每年能给富贵做一双鞋子。 另外,富贵遵循的人生信条就是“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总体说明他们的人生渴求不是很高,只要有活做,有饭吃,有衣穿就行了。典型的“自足常乐,易于满足”精神。的确,福贵是小说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外部环境和自身原因,形成了福贵独特的审美个性。他从少年时代放浪形骸,不务正业,整 论余华小说里的农民形象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 | 下一篇:论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余华 小说 农民 形象 | 2013-02-08 20:47:04【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