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伤痕文学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欢呼声响彻中国大地,一个噩梦般的时代结束了。当新的生活还处于酝酿和探索之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已经处于最复杂最深刻的状态。文学界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开始全面拨乱反正,出现了现实主义回归热潮,这一回归浪潮中的文学“一起步就向现实主义的艺术格局靠拢。不回避现实既定的尖锐性,也不死死恪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光明结局,而是大胆地踏入历史的纵深地带,去看取历史悲剧所造成的痛苦的现实人生,去宣泄悲剧时代里人民压在心底的悲剧情感,以真实作为旗帜。这一时期,与其说是文学在想象,不如说文学在记实。”而在这不重想象重记实的现实主义复归文艺思潮中,“伤痕文学”无疑处在源初之位。 “伤痕文学”通常都通过讲述十年浩劫中不同寻常的故事,表现人民群众的灵魂创伤和精神内伤,表现是非混淆的不合理现实所造成的畸形的社会现象和变态的社会心理,引起人们对十年动乱的思考。作家、包括整个社会的躁动与激愤、控诉与哀怨,形成了“伤痕小说”的主要特征。其创作的作品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 “文革”如一场梦魇,经过漫长而无谓的争斗,耗尽了所有人的热情,带来的是精神上死一般的寂寥。醒来之后依然无法抹去记忆中的伤痛,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末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那样地震撼过中国乃至世界,无数热血青年卷进了这场本身就交织着正确与错误,庄严与荒谬,美好与丑恶的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这一场许多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作品所讲述的悲情故事,触及了被常时间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所摧残的人间亲情,唤醒了已经厌倦了紧张的斗争的中国人内心感情中久遭压抑的一面,成为此时关于思想解放和艺术民主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1977年11月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第11期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打破了文坛的僵滞局面,给沉寂、封闭的文坛冲开了一个突破口。小说大胆、真实地将十年动乱所造成的“心灵灾难”毫无隐晦地表现出来。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甚至有些论者 浅谈伤痕文学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浅谈素质教育中学生情感因素的调动 | 下一篇: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伤痕 文学 | 2013-02-08 21:03:08【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