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会计盈余作为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最典型的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一个公司业绩的最重要、最综合的数据。近年来,有关实证会计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因此。研究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问题十分必要,可以从源头上控制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或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交易事项的时点控制以及关联交易的适度调节等方法来达到平衡利润、稳定股价、合理避税等目的。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公司的财务管理技术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但滥用盈余管理则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新准则的颁布使得传统的盈余手段受到限制,对利润的操纵行为有制约作用,提高了盈余数据信息质量。 一、新准则下盈余管理的空间:1.新准则有条件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属性,使企业盈余管理弹性增强。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现阶段我国并不完全具备采用公允价值的经济环境并且资产评估市场不够充分,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认显然很难公允。2.新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途径。一是扩大了可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原来仅为允许资本化的只有固定资产,而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本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构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这就是包括了固定资产,也包括了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扩大了可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原来仅为专门借款,现在包括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根据规定,如果相关资产的构建或生产占用了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被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允许资本化。3.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局限性给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新会计准则体系扩大了减值使用范围。应当计提减值准备的不仅局限于原先的 新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研究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信息网络化与生产商经营战略 | 下一篇:新新人类 新兴词语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准则 企业 盈余 管理 问题 研究 | 2013-02-09 12:44:32【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