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动作教学 摘要: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过,音乐教育应开始于动作。的确,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活动中,身体动作和音乐往往是密不可分的。动作是幼儿表达和再现音乐的一种最直接而自然的手段。① 关键词:幼儿 音乐 动作 教学 音乐教育中的动作教学常指幼儿音乐活动中的律动教学。它包含体态律动的音乐教学(原来是指由音乐伴奏,以身体动作作出反应,从而训练音乐的节奏感的教学方法)和自然律动的音乐教学(就是人在音乐的感染下主动地体验音乐,身体随着旋律的起伏,个性和创造性地再现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动态)。这种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早在我们中国古代的“乐”的教育中就已经存在了,比如:西周的宫廷音乐教育,就是通过乐舞的教习而得到应用的。②至今,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音乐教育观念仍然被广大的人们所关注、接受,并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更加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一、幼儿动作教学在音乐活动中的目的与意义 首先,对幼儿来讲,在音乐活动中通过动作来发展其对节奏的直接感受和体验,是最佳的年龄接受期。因为幼儿在这个年龄段身体的谐调,身心的敏锐反应及表现,都最适宜结合动作进行节奏训练这种方式。此方法虽然简单,效果却是最好。以身体为乐器,通过动作挖掘人与人具有的节奏感,体验和发展人更加敏锐的节奏感。所以,音乐中的动作教学对节奏训练起很大的帮助作用。动作教学亦是发展音乐感的基础教育。用动作作为音乐的“化身”。在音乐活动中,音乐的各要素通过幼儿的动作反应进行训练并表现出来。举一个例子,如:一段以跳音为主的乐曲,幼儿可以感受到音乐的欢快、活泼,通过教师的引导,会表现出青蛙、小兔等动物跳跃的形态。这种方式用在音乐教育上可以培养人敏锐的感受能力,进而使人去理解音乐,发展音乐感。这种结合动作的音乐教学能培养人动作协调、身心和谐、平衡发展的能力,使情感更加敏锐、细腻,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成长。③ 二、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动作教学的类型 动作教学包括以下三种类型:1)基本动作。即幼儿在反射动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日常生活动作。如:走、跑、跳等动作。基本动作在音乐活动中很多时候可以用来帮助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因为当中就有很多以这些基本动作来帮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内容,称其为——声势:就是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它的基本形式包括: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如:听鼓声变速走,走的速度根据所听到的节奏的变化而变化。2)模仿动作。指儿童模仿特定事物的外在形态和运动状况所做的身体动作。有动物的动作,自然界的现象,日常生活的动作,成人劳动或活动的动作,幼儿游戏中的动作。在幼儿原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模仿动作在音乐活动中可进行肢体律动的即兴创造活动。在平时,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动作模仿空间,这对于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即兴创造的发挥是很重要的。幼儿见得多,模仿的多,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出现,才有以后的“即兴”与“创造”。这里要强调的是,“模仿”并不是盲目的,也并非“单一”的,而是有选择性的,要适合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3)舞蹈动作。指经过多年文化积淀、已经基本程式化的艺术表演性动作。幼儿要学习和掌握的舞蹈动作,主要是一些基本舞步,如:碎步、蹦跳步等。还包括一些简单的手和臂的动作,如平举、弯曲等。幼儿舞蹈动作的学习,亦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动作发展情况等进行教学,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要留意的是,不管是哪一种动作教学类型,在活动中,教师都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特别是“模仿动作”。教师不要一味地要求幼儿根据自己个人意愿单一地进行模仿,这样会大大地扼杀幼儿的创造力。多些引导,多些鼓励。如:在让幼儿进行“小兔”的模仿时,可鼓励幼儿自己大胆尝试用身体动作做出小兔的各种“形态”:跳跃的样子,吃萝卜时的样子,睡觉时的样子等等。教师在引导时可以用“拟人化”的方式,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三、在幼儿音乐活动中动作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方法 简谈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动作教学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简析薛宝钗人物性格 | 下一篇:简论小学化教育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简谈 幼儿 音乐教育 动作 教学 | 2013-02-10 11:37:58【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