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心理健康可以说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在这个陌生的知识领域里,很多知识点在关乎着我们整个民族的身心健康。由于我们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起步较之于西方国家要滞后,所以还存在着一个从了解到认识再到接受以至被重视的过程。 我国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然而幼儿心理健康在整个心理健康中却处于一个濒临遗忘的角落。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了“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在这里,我们是否应该再加上一条,解放儿童的心理。在这里,是不是可以说: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就是关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少年强则中国强。”在这里,亦可套用为,“幼儿心理健康则民族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上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不同的父母,在对待孩子问题上采取的不同的态度,以及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 目前我国幼儿中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1)小儿多动症; (2)社会行为问题。包括争吵、说谎、妒忌、讲脏话、好打架、独占玩具、不遵守游戏规则、攻击行为、破坏行为、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等等; (3)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 、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歇斯底里、神经性失声、心因性不食等等; (4)不良行为。包括厌食挑食、吸吮手指、咬指甲、皱额、挖鼻孔、咬衣服等; (5)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粗暴、任性、自私、固执、骄气、多虑、胆怯、退缩、烦躁、易哭泣、过分敏感、过度幻想、过分依赖父母、教师等; (6)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因智力水平低难于适应学习要求或学习压力过大而引起的厌学、弃学、逃学等等。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遗传因素; 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健康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高等教育中财务会计学的教学模式 | 下一篇:论儿童问题与教育对策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父母 教养 方式 幼儿 心理健康 | 2013-02-10 11:50:25【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