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浪漫与写实 ——浅谈李杜诗歌抒情方式之不同 [摘要] 李白、杜甫两位诗人,一个诗浪漫主义的代表,一个诗现实主义的化身。由于生活经历、思想内容、性格、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等因素的不同,表现在抒情方式上也大相径庭。李白的诗主观色彩浓烈,自我形象鲜明。杜甫则尽量隐蔽自己。把个人情感渗透于描写对象之中,让诗中的客观人物和事实站出来说话,即所谓"寓主观于客观"。李白的抒情似"火山喷发的岩浆",杜甫的抒情似"地火在地下运行"。为了更好的抒情,李白诗使用了大量的想象、夸张,杜甫却只用了塑造典型。 [关键词] 主观色彩 沉郁顿挫 客观写实 豪迈激情 人们历来赞誉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创作道路上,有如奇峰并峙、双星共照,起八代之衰微,垂千秋之典范。一个人称“诗仙”,高扬浪漫主义风帆;一个誉为“诗史”,手握现实主义大笔。这两位具有强大生命辐射力的诗人,他们在把生命辅射给文字和外物的时候,无处不打上自己的印记。他们以不同的才性和风格,驾起了纵横双坐标,显示了中国诗学的博大精深和无限的生命力。本文试浅谈李杜诗歌抒情方式之不同。(无意于李杜之优劣。) 一、李杜诗歌所抒之情不同 李白性格开朗,乐观向上,有很强的抗争精神和自我表现意志,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不能磨灭他伟岸不屈的气节和敢于蔑视的浩然正气。他的诗歌,或以奔放的激情表达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笔锋揭露统治集团的荒淫腐败;或以善描的画笔点燃祖国壮丽的山河。无不体现出他纵恣豪放的自我表现精神。这一点,在《将进酒》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倒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作者感叹人生如梦,高唱及时行乐,又鄙视功名利禄,对自己的才干与理想抱有坚定的自信心。尽管作者感叹人生短暂,要求及时行乐,希望长醉不醒,但它不使人产生颓废的感觉,相反却给人以激发的力量。那豪迈的气势,那奔放的激情,正是诗人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和乐观开朗的性格展现。和李白相比,杜甫的的思想更显伟大,他要反映的不是自己的快乐与悲伤,而是人民的疾苦、国家的安危。《兵车行》描写的是穷兵黩武,《丽人行》描写的是权贵腐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描写的是贫富对立。“三吏三别”反映的是唐王朝抓丁补充兵源给人民带来的不幸。众多作品都关注着祖国的命运,深刻地反映着人民的疾苦。李杜两位诗人,一个是抒“我”情,一个是抒人民之情。表现的内容不同,也就决定了抒情方式的不同。 二、主观化的抒情与客观写实的抒情手法之不同 李白的诗主观色彩浓烈,自我形象鲜明。作者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和提升主体的作用,以至达到对客体(描写对象)的驾驭、征服的程度。如《蜀道难》,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用意正在于处处暗示诗人形象的存在。这首诗出现的一系列动词,如"嗟"、"扪"、"抚"、"坐"、"问"、"见"、"听"等都表明诗人置身其中(尽管是在想象中)。诗人面对险峰绝壁,时而惊叹,时而赞赏,毫无惧怕心理。他是用整个身心去拥抱这自然景观的,越是赞叹高山大川奇绝,越是显示诗人形象的高大,显示诗人的气魄和意志。诗人把奇峰深山、飞流急湍、古往今来、神话传说全部统摄起来任意驱遣。自然景物已不再是描绘、刻划的对象,而是诗人意志和情感的化身和再现,客体(描写对象)已被主体(诗人)消融于自身。正是在这样的主体征服客体的过程中,诗人的精神得到升华,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伟大的浪漫与写实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 下一篇:网上店铺客户满意度及忠诚度的培养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伟大 浪漫 写实 | 2013-02-10 18:18:27【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