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背后促成条件 “未成年人事件”是指未成年人所发生的有关违纪、违规、违背社会公德与伦理道德,以及涉法、触法、违法和犯罪行为的总括性事件类型。在我国目前未成年人事件处于高发期的状态,那么下面就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从家庭原因,社会原因,教育原因以及个人原因等几个主要方面入手,分析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成因: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家庭原因。 家庭是其人格形成的首要环境,家庭是奠定未成年人日后发育、成长、观念形成等最本源的处所。 家庭不良教育方式的种类及其影响 1、 溺爱型教育方式 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是来自血缘和亲情关系的集中体现,本应无可厚非,但如果运用不当,结果便会适得其反,由关爱变溺爱变成贻害。 由于当今社会的竞争加剧,未成年人从小就承担了不该本年龄段所承受的压力负担,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仅仅看重智育的开发和培训,而忽视了德育的修养与训练;仅仅重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吸取,而忽略了对生活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过分的呵护和无条件地满足孩子,让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不希望孩子受到一点点精神上的挫折和肉体上的痛苦。没有给孩子独立处理一些属于孩子智力范围内的事情,也没有意识去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而是对孩子给予过多的保护和限制,这样的孩子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霸道心理,如果受到了挫折而且自己不能及时解决,孩子就会产生埋怨生活的脆弱心理,便会容易产生性格上的偏差,出现一些反常的行为,如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的行为,有时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孩子在未成年时形成了某种人格特征,其后的矫正要经过一段较难的过程,因此,父母溺爱孩子的做法是不可取,要爱自己的孩子但不要溺爱。 2、 粗暴型教育方式 粗暴型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的爱的表达是以简单处理并与暴力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粗暴型教育方式往往发生在家庭中的父母文化程度平均较低,父母本身缺乏良好的为人处事原则与技巧,对子女的教育以及与子女的沟通缺乏耐心,习惯于简单粗暴的家长式作风,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才,习以为常之后便容易形成这样一种教育方式。 当未成年人由于家长的疏忽而受到伤害时,作为监护人的家长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时,家长是否也应该受到相应的法律惩罚?大部分家长存在对未成年人权利的认识误区,往往忽视对未成年人的人格尊重,忽视未成年人同样应当享有权利和尊重,作为家长来说,他们应该把未成年人当做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而非家庭和父母的私有财产,有些家长还称孩子是自己的,想怎样管教就怎样管教,不觉得有任何不对。如果孩子整天生活在家庭的棍棒之下,他们会认为,社会充满暴力,他们也会以这样的暴力来对待社会,结果就造成了他们的犯罪。 3、 放任型教育方式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背后促成条件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1 | 下一篇: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未成年人 违法 犯罪 行为 背后 促成 条件 | 2013-02-10 18:19:19【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