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低效的原因分析 近期有关研究揭示:我国中小学生品德得分随年级增加而逐渐下降。中小学生道德滑坡现象令人担忧。轰动一时的北京海淀区艺术职业学校“视频辱师事件”刚刚平息,前日,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发生类似辱师事件.这绝不是个别现象,在某些场合算是常见的现象。不要说在某些学校,就是在家长们看得到的地方,都能看得出来,如今的孩子们放肆嚣张,已经远远超越了所谓个性发展的限度,并且逐渐走向了极端的自私、自大、娇惯、狭隘、贪婪,放纵,也正在变成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丝毫不顾忌社会公德,丝毫不敬畏传统价值,丝毫不理会秩序规则。 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占全部刑事案人员10%以上,而青少年犯罪则占全部刑事作案人员的50~70%左右。四亿青少年中每年有160万犯罪;面对这种种问题,无一不令人忧虑。毋庸讳言,青少年学生的行为与学校德育工作者的期望产生严重偏差,说明我们目前的德育工作确实存在着低效的现状。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仅提出几点我个人的思考: 一、应试教育下,学校德育的核心地位难以体现 1、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产生偏差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新世纪培养素质合格的人才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可是,往往人们一谈到素质教育就认为只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艺术素质等一些谋生所必须的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即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教育。即使开展一些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也是重形式,不重实效。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进步,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赋予了时代特征:良好的综合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突出的实践能力等。但是,学校教育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制度依然行使着应试的功能,学校仍然像军事竞赛一样推出一项项应试的武器。我们常常听说“高分低能”者对各种考试精于老到,但却缺乏最起码的人格修养或不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综合素质。 2、学校德育的渠道不畅通 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并没有有效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教师课堂上只是传授知识,忽视德育功能。各科教学中许多本来很好的德育素材被老师忽略,即使有些教师注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却存在生硬结合的现象。因此在应试教育中“知识教育是实的,智育是偏的,德育是虚的,体育是弱的,美育是空的,劳动教育是极少的”。五育中只有智育受到重视,但我们的智育并不是从开启学生智慧入手,而以考什么、教什么,紧紧围绕高考、中考转。德育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3、社会评价体系的偏差 在升学考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宗旨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升学率始终是许多学校唯一的教育目的,衡量教学质量及教师工作都以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重要依据,德育工作似乎永远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我们的“高考”、“中考”在学校教育中处在了核心的地位,并赋予了“指挥棒”的尊称。学校虽然在理论上承认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实际去做的又是另一套了。在目前条件下学校也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不管是哪个地区,哪个部门都是拿中考、高考的成绩来判定学校工作的。社会人士择校择师也是以高考、中考成绩来衡量的。学校为了发展,为了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拼命地抓智育;教师为了生存,为了在学校和社会站稳脚跟,也只能是苦干加巧干地去提高学生成绩。这样一 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低效的原因分析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 | 下一篇:电子商务中在线支付的安全保障报告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当前 学校 德育工作 低效 原因分析 | 2013-02-10 19:01:43【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