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摘 要: 长期以来,屈原的思想及其作品一直影响历代文人。全面肯定屈原热爱祖国的精神和全面否定屈原的评论也时有所见。我试结合自己的观点用实证法就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谈些看法。提出屈原热爱祖国的精神和他“深固难徙”的民族观念是辩证的统一。屈原用死来表现对黑暗社会的反抗,他的崇高爱国主义情怀值得后世称道。 关键词:深固难徙 洁身自好 美政 率性任情 屈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本传),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据推算,他当时仅二十多岁,可谓少年得志。后来有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谗,说屈原把他为怀王制定的政令都说成是自己的功劳,于是怀王一怒之下免去其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这以后,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问题。楚国的形势也愈益危急,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土,于南部辗转漂泊,忧愁幽思,终不能忘怀国事,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虽然屈原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在屈原的遗产中,还有并非成为过去而是属于未来的东西。对于这些属于未来的东西,我们心中必须加以批判的继承。我们应该阐明他在历史转折点所以要从事政治改革的重要性,阐明他对残酷的君主及其贵族集团批判的意义,阐明他对国家,人民的态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使他的文学遗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散发出灿烂的光芒,发挥更大的作用! 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屈原的精神却千古不朽。他关心国家和人民,在他早期创作的《桔颂》里,“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兮,更壹志兮。”表现出了对“南国”深厚的爱,这种爱国精神是和他“深固难徙”的民族观念分不开的。《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在当时的楚国,楚人的帽子称“南冠”,楚人的音乐称“南音”。以戴南冠,操南音为荣并致死不渝,这就是屈原在《离骚》中自叙的爱国主义的精神体现。另外,在屈原诗篇里,到处都流露出国事腐败的论点,而且提出“国富强而法立”以及“举贤授能”等革新主张,但很少看到联齐抗秦的政治观点,这决不是偶然。我认为“合纵”是跟屈原革新有利的策略性主张,但认为屈原是属于纵横家之流,那就是以现象蒙蔽了本质的看法。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这就在忠君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独立思考、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 论屈原的爱国精神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苏轼诗歌中的“优美”与“壮美” | 下一篇:论零售业的自有品牌战略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屈原 爱国 精神 | 2013-02-10 20:34:53【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