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摘 要]解放了学生的时间、空间,解放了学生脑、手还有嘴也就解放了儿童的创造力。如果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教育之花在华夏大地处开放,那么中国的未来就一定灿烂无比。 [关键词]:新课改 创造型人才 新课改的目的是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其实,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思想,在教育家陶行之的教育思想中一直占驻着主导地位。他著书立说,大力宣扬;他身体力行,亲自实践;他奔走讲学,四方传播,可以毫不夸饰地说,他为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使祖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奋斗了一辈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在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对儿童的“六大解放”说,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思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特别要有提问的自由;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要把他们关在笼子里,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视野,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要把他们的课表填满。”这“六大解放”于语文新课改颇有指导意义,对破除那些阻碍新课改的有形、无形的精神枷锁、清规戒律,无疑是一个“松绑”;对目前仍处在被动地位的学生来说是个“福音”;对培养“创造型”人才来说,是一个科学的“温床”。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分别说明如下。 解放学生的头脑 现在不少中学出于升学率的压力,语文教学是围绕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转,扬言“语文不能拖后腿”,把学生“绳捆索绑”起来,学生的头脑只能死记硬背中考、高考的语文复习资料。学生稍一放松,教师就念起了“唐僧的紧箍咒”——“高考劝学经”、“升学光荣经”、“金榜提名经”,农村中学有的还加念了“草鞋换皮鞋经”、“进城吃商品粮经”、“升大学铁饭碗经”……如此等等,在这些“经”文面前,一些活蹦乱跳的“猴子”头痛不已,口里连称“听老师的,听老师的”,于是就被驱使着开夜车,死擂功,加班加点,多读多写,大运动量,微微书山,学生望而却步;茫茫题海,学生涉度无边;他们的头脑被各种资料充斥了,他们的思想被考试牵走了,他们只能重复、强记别人的东西,何曾有一点自己的思想。针对旧学校的会考,陶先生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需要的,不必教……教育等于教书,读书等于赶考。”这些话到今天读来,仍然值得我们深思。难道我们的新学校也是会考筹备处?难道开设语文课就是为了不拖中考、高考的后腿?当然不是的!语文教学长此下去,必然走进死胡同,与“三个面向”背道而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高分低能”的“人形鹦鹉”和“两脚书橱”,很难出现创造型的人才。因此语文新课程改革非改不可,而首要的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要把学生从各种考试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教师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语文教学必须回到“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正确轨道上来,以教材作例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开拓他们的思路,解放他们的思想,形成他们独有的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张开他们思维的彩翼,“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游于天上、地下、人间,飞思于过去、现在、未来,敢想、善想、会想,从而迸发创造思维的奇葩。 解放学生的双手 手本来是做事的,现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好心的“包办替代”,学生的双手反倒被捆住了,从此,老师教一篇课文,从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正音正字、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到讲清写作特点等都讲的详详细细,而学生不曾动手,只知道接收、接收、再接收。其结果呢,不少学生 论新课改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新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 | 下一篇: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学科教学中..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课改 创造型 人才 培养 | 2013-02-10 20:39:22【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