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猪八戒在《西游记》中的形象 〔摘要〕猪八戒是西游记当中的人物,然而《西游记》却并非由吴承恩一人完成,而是在中国民间和文人长期搜集的结果。其具体表现在猪八戒的多嘴和饶舌。与其说猪八戒是和三个人一起上西天取经的得力干将,倒不如说是作者在行文中汲取了我国早期戏剧的特点,特意在文中安排了一个供人调侃的对象,来调节活跃文中的气氛,用一个具有多方面缺点的形象来供读者消遣娱乐。这一个角色犹如戏曲中的丑角,他的形象塑造显然受了元明以来戏曲的影响,使得全文在结构上不是那样的枯燥,融入了喜剧元素,使得情节有趣自然,更取观赏性。而《西游记》的语言充满了机智,俏皮和幽默,自然是吸收了包括民间说书在内的市井曲艺的语言特色的结果,这就构成了全书的喜剧风格,而猪八戒这一角色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关键词〕《西游记》 猪八戒 性格分析 《西游记》是我国明代四大小说之一,作为神怪小说的巅峰之作,《西游记》无论在艺术特色上,还是思想感情上,都达到了一个不可超越的境地,其中的人物形象更是为世人称道,有慈悲的观音,也有凶恶的白骨精,有美丽的公主,也有丑陋的妖怪。然而其中的主人公则毫无疑问的当推唐僧四师徒。(外加一匹白龙马) 唐僧作为取经人的主体,本应当是主角,可惜他个性懦弱,伪善怕死,就像白面书生一样空有理想,却手无缚鸡之力。当困难发生时,束手无策,与现实中大堂高僧的形象相去甚远。而孙悟空则是《西游记》中的灵魂人物,一切事情都由他而起。他叛逆,不愿受约束,不愿墨守陈规的个性,使得他不怕吃苦,勇于面对挑战,充分显示英雄的特质,但是争强好胜,心高气傲却是他的弱点。而沙僧则在《西游记》中着墨不多,呈现出来的多是表现出刚毅木讷、沉默踏实的性格。而令世人最为称道的,传说故事最多的,除了孙悟空,大概就是猪八戒了。 猪八戒本是天宫的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犯下天规,被罚下界,没想到误投猪胎,修成“猪妖”。从此危害一方,直至在高老庄被收服后,才转到唐僧门下做了一个行者,名字也由原来的“猪刚萧”变成了“猪悟能”,别号“猪八戒”。平心而论,“八戒”的名声远远大于“悟能”这个称呼的。 “八戒”是佛家用语,意在对修行的僧侣提出修行时所需要注意的戒律。这八戒分别是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欲,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奢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这八戒本是唐僧为了约束猪八戒的行为而给他定下的戒律,希望它能够时时刻刻记住自己已经是出家人,让他牢记这八条戒律,也好跟着他修成正果。无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狗改不了吃屎,猪改不了吃食,这八戒算是把唐僧的一番苦心全辜负了,因为这八戒,“猪八戒”全都犯了。 猪八戒贪吃,但每每沦为妖怪口中的美食,各种烹调方法都有,在“猪八戒吃西瓜”这一段中尤其突出,这是犯了第一戒。 八戒见到青年女子,总是心花怒放,而且多次引来祸端,例如白骨精,蜘蛛精等。即使有四位菩萨的精心点化,也难以让猪八戒有一丝的悔悟。这是第二戒。 取经路上每遇到挫折困难,八戒总是惦记着私分沙僧肩上的集体财物。悟空的痛打辱骂,悟净的挖苦,才一次次打消了分包袱的念头。这是八戒的第三戒。 别看八戒对降妖除魔一筹莫展,但善于在领导面前打小报告,多亏事情往往峰回路转,唐僧的及时发现,才使得八戒的“阴谋”一次次落空,此乃戒嫉贤,是第四戒。 论猪八戒在《西游记》中的形象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营销策略 | 下一篇:论张飞与李逵的形象艺术特色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猪八戒 《西游记》 形象 | 2013-02-10 20:45:22【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