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问学生”与“学生问老师” 【摘要】提问是课堂上老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的提问应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注重鼓励性,让学生在成功之中学习;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光教师提问是不行的,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提问。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敢于提问的精神;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问老师”并适时灵活解答学生的问题。 【关键词】提问 兴趣 鼓励 时至今天,我国教育界实行《新课程标准》已好些年了,很多地区实施得红红火火,也出了不少优秀成果。但是,只要你细心观察,很多学校只是在科研上实施,课堂上还是停留在以往的教师讲授学生认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即使手舞足蹈、精彩绝伦,学生看上去很认真地听讲,但当教师一提出问题来,教室里马上会陷入面面相觑的尴尬场面,而且年级越高越甚。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般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提问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在“提问”这一教学环节上,以往的教学模式无一例外是教师把每一节课的问题精心设计好,然后一个问题一个问题铺开,让学生去解答。这种课堂上老师的所谓“引导作用”,无非是用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这条“绳子”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这是一种单一的接受型的学习方式,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束缚,思维欠广度和深度。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不断销蚀,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问答的学生面不大,问来问去还是几位尖子生在回答,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针对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我作了以下尝试: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与生俱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体内蕴藏着一种学习的主动性,但这种主动性却往往会因为注意力的分散而随时消失。怎样才能给儿童不断的刺激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挖掘他们心中暗藏的求知欲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学习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善于设置悬念,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六册《她是我的朋友》时,我先播放一段战争中的炮弹声和爆炸声,然后让学生说说刚才听到了什么?当学生回答是爆炸声后,我接着满怀伤感地描述:“在一个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几颗炮弹落在一所孤儿院里,两名儿童被当场炸死,还有几名儿童也受了伤,其中一个女孩子的伤势严重,医生说,如果不立刻输血,小女孩就会失血过多而死去。”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我的描述吸引了,我马上设下悬念:“到底小女孩后来怎样了呢?请大家翻开课文19课,认真读读课文,在文章里找答案。”于是学生带着问题,纷纷端起课本开始读书。之后,我又变换多种形式:小组轮读,开火车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全班齐读等,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读课文时,我每次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要明白课文讲了什么事,第二次要找出生字新词,并读准字音,第三次把课文读通顺,第四次带上感情读课文。有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学生始终保持着较积极的读书情绪。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课文,为下一教学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鼓励性,让学生在成功之中学习。 “老师问学生”与“学生问老师”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三农”问题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 | 下一篇:自主学习的设计与组织----中国画..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老师 学生 | 2013-02-11 11:31:14【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