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化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生活化游戏化”课程的实验研究 [摘 要] 每一种课程模式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条件,而每所幼儿园、每个班又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条件和实际情况。如何依托“生活化游戏化”课程,以班级为基点构建适合本班的课程一直是我们所探讨和追求的。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从变关注文本为体现生活;变关注社会为凸现幼儿;变关注课堂教学为强调区域游戏的整合;变关注个体学习为追求合作学习;变关注幼儿园教育为注重家园合作教育等方面阐述并介绍了自己在班本化课程建设实践中的做法和观点,以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儿童观和课程观。 [关键词] 课程、班本化、关注 班级是课程实施的现实基地,班级是幼儿一日生活的真实所在。 以班级为基点的课程研究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我们参与的“生活化游戏化”课程的实验研究,就是把为教师提供课程变为教师自己探究课程,为班本化课程建设提供了平台。 一、变关注文本为体现生活 教育的价值需要通过课程来实现,而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课程,应该是从幼儿生活出发的课程,而不是从文本和概念出发的课程。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我们在实施此课程时,经常观察孩子,洞察他们的直接经验与需要,只要与幼儿生活有关,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和视野的内容,经过适当的加工和调整都及时的纳入到课程中去。如“买水果”活动是“劳动的人”主题中,教师结合买菜活动生成的。在买菜活动中,我们发现小朋友对这种实践活动非常感兴趣,也很投入,他们不仅学会了与人交往,还学会了讨价还价。但是,活动中只是每个人自己买喜欢的菜,而缺乏合作。针对幼儿的这一兴趣点,又结合我们幼儿园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幼儿园附近有一个水果市场),教师特生成了一个“买水果”活动,旨在让幼儿在已积累的买菜经验的基础上,学会协商、学会合作、学会交往。由此我们体会到,只要走进孩子的世界,抓住时机,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材料,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而广泛的,像“买菜”、“买水果”这样的活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二、变关注社会为凸现幼儿 幼儿的课程,应符合幼儿的需要。幼儿的生活,是一个与成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世界。在实施生活化游戏化课程中,我们主张的是以幼儿为本的教育,关注的是幼儿的需要。因此,不管是预设活动还是生成活动,我们都从考虑孩子究竟喜不喜欢、需不需要,围绕孩子的兴趣点去寻找合适他们的主题素材,而决不是以教师为中心预设主题去套孩子。比如我们的“克隆好朋友”活动,预设中是以小组为单位,但教师考虑到这样孩子参与的机会会减少,就调整为两两合作,互相克隆。教师较成功地组织了此次“克隆好朋友”的活动,活动能围绕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中,能运用游戏的方式,开始用“猜猜我的好朋友”的游戏导入,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自主选择好朋友;自主选择场地;自主选择彩纸;自主摆克隆动作;让幼儿体验了克隆活动的快乐,整个活动幼儿至始至终沉浸在欢笑之中,活动的兴趣也始终是高涨的。活动中教师还注意观察幼儿,当孩子们疑惑地问:什么叫“克隆”,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这时教师听见倩倩在嘀咕: 班本化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班干部的选拔、培养和管理之我见 | 下一篇:GIS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班本化 课程建设 实践 思考 | 2013-02-11 11:34:23【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