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也关系到农民增收,国民经济、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已成为我国目前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对近年来恩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转移的困难作些分析,结合恩平市的具体情况,提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一、恩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恩平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为了有效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去年,恩平市开创性地出台了《恩平市实施“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工作意见》,全面启动“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 自改革开放30年来,从总体数量上看,恩平市农村劳动力充裕,留守农村创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也较高,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市45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26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34.5万人,除了已经外出务工,全市滞留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有18.3万人,当中大部分都有转移外出务工和经商的愿望。 从地区分布上看,由于恩平市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虽带有普遍性,但在各地区的数量分布不均衡。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西南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率较高,有些地区高达45%以上,而市中心地区的恩平市,由于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发展比较迅速,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较低。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二、恩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农村剩余劳动转移需要 由于金融风暴,恩平市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30万人,而剩余劳动力则有20万人,占该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5%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恩平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比较多,而恩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就近转移。近几年来恩平市经济发展迅速,“十六”期间,恩平市内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5万余人,非农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上升9个百分点,但恩平市农村仍有16万剩余劳动需要转移,转移压力很大。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释放出来形成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人口向城市集中缓慢,对第三产业带动能力不强,而第三产业又是吸纳劳动最多的产业,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二)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意识较弱 1、农民工的就业意愿不高 近几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它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特别是年龄在40—60岁之间的中老年人,如双水镇无就业的有650人,占调查总数的19.56%。另一种情况是就业观念不正确,由于认为自己是本地人,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工作性质、收入、环境要求高,怕苦怕累,怕失面子等,致使部分有就业意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无法就业。 恩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及对策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 下一篇:多媒体与小学阅读教学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平市 农村 剩余劳动力 转移 存在 问题 对策 | 2013-02-11 11:45:29【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