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制度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马克思认为,管理工作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是人们共同协作劳动的产物。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在一起协作劳动,就要有管理。要管理,就要按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学校管理也是如此,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就必须重视学校制度的订立。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与立之大本”,是师生“共同的约言”。尤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学校人数增多,课程门类也增加,教学内容也更为复杂,教育手段不断改进,这时的学校管理就愈加显得重要。管理离不开制度,要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学校规章制度建设。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规章制度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规定和规范。它是党和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法律在学校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实行科学管理,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建立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对推进学校的科学化意义重大: 一、健全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建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学校是个大家庭,要把这个大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发挥和组织起来,高效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培养出合格,新型的人才,就必须要有一套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使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有规可循,有矩可蹈。 二、健全的管理制度有利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只有在它的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起来,形成一股无穷的力量时,这所学校才能办得好。一所规范、高效的学校,就应当会使全体师生员工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各自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哪些地方只要高质量完成学校任务,就会受到学校奖励和鼓励,哪些地方没有完成学校的任务或没有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可能会受到批评教或者惩罚。这样,就能把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学校学风、教风和校风的良好形成。学校规章制度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实践性。通过制度约束和激励,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按制度行事,行为得到规范,并在日积月累,反复实践的过程,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和优良的学习和工作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而“三风”良好形成是各类学校走向健康发展重要举措。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只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把学校各项工作做好。所以我们制订的规章制度,必须要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他们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符合他们的最大利益和愿望。因此,在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三个原则: 一、制度建设应遵循人的“自然性”原则 学校在制度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现代社会客观存在的人的价值观,从“自然人”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第一、顺应人的自然价值观,促使竞争。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论表明:物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一个人有尊严地独立于世界的前提条件。因此作为一个自然人,或者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对物质的正常需求是合理的。只有具备了最低层次需求的人,才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因此,必须通过学校制定的一系列制度,采取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区别出教师工作中量和质的不同,并依此拉开教职工之间的工资、奖金的档次,才能够充分体现教职工工作的能力差别,从而激励广大员工奋发向上,争先创优,实现其人生的自然价值。 第二、触动职业危机感,诱导竞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对教育体制的改革无疑也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晃动教师的铁教椅,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因此,教师岗位聘任制度,作为激活机制的重要举措已广为推行。特别是淘汰式的差额聘任、流动、待岗、辞退等也相继出台,都充分把握大机制下如何充分挖掘教师聘任制度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聘任改革的特色方案。 关于学校制度建设的研究与思考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关于中小企业考核制度的探讨 | 下一篇:关于行政领导的方法与艺术的思考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关于 学校 制度建设 研究 思考 | 2013-02-11 12:09:31【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