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适度使用多媒体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内容提要】为了防止小学语文教学从“营养不良”走向“大腹便便”,我们要冷静思考,分清良莠,择优慎用,在教学中处理好文本生发的角度、数量和落点的问题,给逐渐“发胖”的语文教学“减减肥”,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不是越多越好,应该为突破难点、为营造氛围、为补白经验、为品味语言、为拓展能力、为人文熏陶而采用,在特定的时间使用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主题词】多媒体 合理性 实效 案例一:瑶瑶今年六岁,上一年级,每天在学校吃午餐。吃完饭,她坐在书桌前,津津有味的阅读《幼儿画报》,里面的小故事深深的吸引着她。此时老师手拿《中华古诗文读本》进来了,瑶瑶的眉头马上皱了起来,嘟哝起小嘴,一脸的无奈。按照学校要求,学生从一年级起不但每学期要背诵三十首古诗,还要背诵《论语六则》《老子二章》《孟子二则》《庄子一则》等古文,虽不解其意,也不得不小脑袋一摇一摆仿古人之样“之乎者也”一番。 案例二:老师在教学《小熊开店》(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三册)一课时,先利用电脑出示一只活动的小熊,摇摇摆摆向大家问好,然后在黑板上贴着小动物的图片,贴着小白兔爱吃的胡萝卜,小松鼠爱吃的松子,热热闹闹,花花绿绿,除了事先写好的课题以外,整个黑板没有一个汉字。黑板旁边是一块比教室的门还大一点的模拟货价,分四层,在课堂上老师带领同学贴满了动物们爱吃的各种食物。 学校要求学生大量的背诵,积累语言这无可厚非,学语文的确应该多读多背,但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学生读课外书读的津津有味,兴趣昂然,难道不是在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吗?如果只是片面的认为背多少首古诗、古文就是学好语文了,而忽视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我认为是得不偿失。上述现象二,语文课堂是开放的,但必须姓“语”,是在学习语言文字,是在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不是上学前班,仅仅“热热闹闹”是不够的,这绝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也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我认为纵观现在的语文教学,为了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老师要冷静思考,分清良莠,择优慎用,在教学中处理好文本生发的角度、数量和落点的问题,给逐渐“发胖”的语文教学“减减肥”。怎样运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把语文教学中多余的“赘肉”变成健美的“肌肉”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使用多媒体,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切实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突破难点。 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内涵的理解存在差距时,教师应该不惜“笔墨”,为突破难点而生发。如《登上企鹅岛》一课,遥远的南极大陆对学生来说陌生又充满神秘色彩,那憨态可掬的小企鹅也只是在电视中见过。某老师在执教时,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理解小企鹅两次换毛、毛是鱼鳞状都是为了适应南极特殊的气候,所以教师在上课开始,就通过一段录像把学生从现实中领到了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短短1分钟,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学习,巧妙的突破了难点;在了解企鹅的种类段落时,漂亮的金企鹅、彬彬有礼的帽带儿企鹅、凶猛的阿德雷企鹅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生在研读文本后,教师播放了简短的影像,使企鹅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在看录像的同时,调动多种感官,理解背诵课文,这样由文本生发出来的影像和学生的体验活动,是紧紧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是有效而必要的。 合理适度使用多媒体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会计的职业道德 | 下一篇:杭州政府发放消费券的利弊分析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合理 适度 使用 多媒体 增强 课堂教学 实效性 | 2013-02-11 12:13:52【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