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问题 美育,也叫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①一文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学基本原理》②一书中写道:“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完善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等。” 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角度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语言、意境的分析,让学生感知美,进而达到鉴赏美、创造美对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一、感知美 审美感知是指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主要指审美主体(学生)对审美对象(教材)的整体性把握。中学语文美育就是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阐释,让学生凭直觉获得美感。 1、感知情感之美 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态度的体验。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酝酿情绪、创设情境,迅速将学生引入审美境界,引导学生调节和滋养自己的情感。比如《春》,学生首先齐诵“春风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等诗篇,并且深情演绎描摹春色、赞美春天的导语,一开场就奠定激情的基调,马上把学生带入欣赏春色美景的特定情感氛围中,收到较佳的美育效果。 2、感知语言之美 朱光潜说:“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感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美学与联想》)。作家用来创造形象的就是语言,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捕捉美、理解美,从而掌握语言艺术。文学大师朱自清的语言:“腴厚从平淡中来,”有丰腴的神采和醇厚的情味,叙事、写景、状物、抒情无不娓娓动人。《背影》于淡淡的哀愁中见舐犊情深,他怀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通过车站送别,以特写镜头勾勒出父亲迈着蹒跚的步伐为自己买橘子的背影,父子情深在看似淡淡的背影中泛出,这“背影”凝聚了父亲的爱,儿子的情。 3、感知意境之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创设特定的意境,理解它,就能把握作品脉搏,了解作品的神韵。“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教师讲述富有感情,内涵丰富的作品,就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限的崇高境界。 ⑴是“意在象中” 在教学中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感染气氛,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有亲历其境之感。于漪老师在教《最后一次讲演》时,先用《闻一多传》那帧很有特色的封面诉诸学生的视觉来创设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一块大理石底座,上面一支熊熊燃烧的红烛,烛油沿着烛身不息地往下滴,于是,于漪老师动静地朗读《红烛》诗序,然后说:“这 论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问题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美学与文艺学是相辅相成的 | 下一篇: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中学 语文教学 美育 问题 | 2013-02-11 14:44:09【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