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要] 小学数学是学生掌握数学算术和空间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而小学生所处的年龄决定了他们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的思维模式,纯粹的知识教授会把数学课变得枯燥乏味,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又过于注重教师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忽视了学习是学生的一种生命体验过程,学生只是被动盛放知识的容器,毫无情趣可言,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数学信息,使学生“乐于学”和“善于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游弋于数学知识的海洋,才能品味学习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数学能力的欲望。 [关键词] 和谐的关系 动手实践 巧设疑问 开放性的练习 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点燃学习兴趣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作为促进者的教师对学生首先应作到“真诚、接受、理解”,要建立起一个民主、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尽情地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激发起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与尊严,以教师为中心,抹杀学生个性,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对话,师生关系必然存在隔阂。在现代社会,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仅仅需要学生尊敬教师,同时教师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和谐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由爱产生的积极情感才能转化为动力。 只有爱才能唤醒爱!只有教师对学生的爱,才能唤醒学生对老师的爱,才能使师生的爱双向流动,才可能有和谐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一个老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动力,有了这种情感和动力,师生的目标才能一致,才会有师生和谐的基础,师爱是使学生产生自尊、自爱、自信的重要精神力量,只有学生具备这种精神力量,师生关系才能提高到较高层次的水平。教师要完成育人任务,就得让学生喜欢你、亲近你,愿意听你的话,也愿意向你倾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学生不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则无论教师如何努力,也难以收到育人的效果。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大门朝着教师敞开时,师爱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这样,“师爱”和学生的“爱师”才能融合起来,成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坚实起点和牢固基础。 众所周知,在诸多科目当中,普遍都认为数学科比较呆板、单调和乏味,而数学本身的内容安排也不如语文那样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当中若不花点心思则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用温和亲切的语气与同学交流,对学生给出的各种思考方法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数学教学 | 下一篇:浅谈小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小学生 数学 学习 兴趣 培养 | 2013-02-13 11:08:10【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