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绘山水,匠心筑诗境——试论王维山水诗的审美特征 王维是盛唐的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他后期的山水诗成就很高,人们习惯把他与当时的山水诗高手孟浩然并称是很有道理的。早在唐代天宝年间,有人对他的山水诗就有“在泉为珠,着壁成绘 ”的赞言。到了宋代,大文豪苏轼又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此,“诗中有画”便成了对王维诗的定评。 王维的山水诗的诗情画意,表现在多方面,体现着王维对诗的审美要求:画技入诗,创造诗画水乳交融的艺术画面;动静互见,平易之中见细腻;描形绘神,追求神形兼备的诗歌意境;生华妙笔,巧布画面色调寄诗情。 王维的诗歌,体现着诗情画意,我以为,这种诗情画意,表现在多个方面,它体现着王维对诗歌的审美追求。 画技入诗,创造诗画水乳交融的艺术画面 诗与画作为两种艺术形象,他们的本质特征是不尽相同的。陆机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307页)。陆机一语道出了诗与画的根本区别:“宣物”与“存形”。虽然诗画本质不同,但他们有相通之处。古希腊人西摩尼德斯指出:“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莱辛《拉奥孔》第216)。诗与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得到了很好的处理。 中国古代绘画,讲究画面自然景物和谐配合。王维的诗歌在结构方面善于经营位置,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中,能够将处于分散状态中的自然景物和谐有序地组合成一个艺术整体。如《山居秋暝》一诗,首联的“空山新雨后,天色晚来秋”扣住题意,从总体上写雨后的山居秋暝。上句写“山居”,下句写“秋暝”。“空山”二字,笼罩全诗,既表示雨后山中空寂无人,又表明秋雨初晴,山中处处空旷怡人,从而为整个画面基调做了规定,涂抹了底色。中间两联,取景典型,把通过多种感官汲取而来的物象错综有致的配置于画面之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空中落笔,写景自上而下;下句从地面着笔,写景自远而近。“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句写岸上,下句写水中,此联于“空中”的背景上点缀了人物活动,于空寂之中平添了活泼的生活气息。这两联中,明月与松树,清泉与山石,竹林与浣女,莲花与渔舟联结成一个个意像群,就构图而言,这些意象如巨幅画卷中的一个个精彩的细部,他们从不同侧面显示了山居秋暝的特征,即空寂而不死寂,幽静之中充满着生机。 中国的古代绘画,讲究点、线、面虚实等关系的处理,也注意了从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构图。这些特技,在王维的山水诗中运用的十分成功。如《送邢桂州》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两句诗有日;有线;江与潮;又有面:天与地,与潮。诗人运用多变的视角,把点线面糅合在一起。“日落江湖白”是由仰视到俯视;“潮来天地青”是由平视向仰视和俯视滑动。这样看去,景物层次分明,既渐渐近来,又层层推开,太阳是远景。江湖是中景,白色是中近景,潮来是中远景,近景,中景,远景兼而有之。这些横线条使整个画面显得宽广,深远。没有落日这个点,就看不见线条状的江和潮,也看不清天地这些面及面上之色;没有江这条线和湖这块面,天地这两块面也不会因为空间被潮所占而暗淡下来呈青色。对立的点、线、面结合得如此妥帖,读之犹如观赏一幅巨大的山水画横卷,让人领悟到雄浑壮阔之美。如《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句有同工异曲之妙。 画笔绘山水,匠心筑诗境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 下一篇:互联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画笔 山水 匠心 | 2013-02-13 12:36:23【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