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里的“狂人”和“疯子” [摘 要]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创造了狂人与疯子的形象。本文从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狂人与疯子和以农民为题材的狂人与疯子两个方面分析探讨,他们在清末年,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的精神状况和生活状况及共同特点。他们遭受环境的压迫,制度的戕害,人世的杀戮,他们不满现状,要求改革人生,改革人性,改革社会制度。 [关键词]鲁迅 小说 狂人与疯子 鲁迅这位世界艺术大师,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狂人与疯子的形象。他们都有一颗颤动的灵魂,不安的心,同样在遭受坏境的压迫,制度的戕害,人世的“杀戮”,他们唱着不同的哀歌,然而汇向一个总的“交响曲”:要改革这人生,要改革这人性,要改革这社会制度。 所谓的狂人,就在于他们对封建传统和世俗的反抗,在于他们有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的话而被认为是狂人;所谓的疯子,在我们民族的习惯上常常因为一个人的言行不同流俗,稍异于习惯或不合时宜,不守礼教条规,不逆来顺受,俯首帖耳,甚至是稍稍越出一点常规者便会被认为是疯子或被骂一声“疯了”。这是我国近代革命史上一个特别的社会想象,可以说是反动者施以卑劣的污蔑与凶残的镇压,反动者则进行勇敢的斗争与不妥协的抗击,双方斗争激烈的一种表现。 鲁迅笔下的狂人与疯子大致可分为以知识分子为题材和以农民为题材的两大类。 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狂人与疯子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他们是一个软弱的群体,而且带着没落者的卑微和沦落,他们已经失去了自己存在的力量,失去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不是带着正当的,合理的希望追求,不得满足而痛苦挣扎,进行软弱的反抗,而是怀着过时的,超越自身能力的奢望,达不到目的而作垂死的挣扎,进行自我作践的反扑。孔乙己可谓是丧尽斯文,坠落沉沦;陈士成可谓是会破殆尽,癫狂以死。他们的狂是真正的发疯或被挤轧的要发疯。他们的存在说明了制度与环境的腐朽、没落;他们的不能生存则反映了旧制度的死亡。他们的悲剧可以说是过去的挽歌,是上流社会坠落的表现,更是吃人的旧制度的本质的揭露。他们只能在众人的冷笑中死去 论鲁迅小说里的“狂人”和“疯子”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企业中员工满意度提升策略 | 下一篇:论领导者如何搞好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鲁迅 小说 狂人 疯子 | 2013-02-13 13:07:17【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