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的“末世情怀”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原籍北京,满族正红旗人,是“京味小说”的源头和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北京味,语言简洁传神,富有表现力,艺术成就很高。对于老舍先生的文学风格,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多侧重于他作品所依凭的深邃幽远的北京文化底蕴、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生活,而忽略他满族作家的民族身份。的确,从老舍先生作品的表层上看,几乎没有直白的表明主人的族籍,也没有明确界定作品内容是关于满族社会生活的。然而舒乙先生曾指出:“按照惯例,作者自己是少数民族,熟知少数民族的生活,描写少数民族不管是用汉文写作还是用少数民族文字写作,都应属于少数民族作家行列。”舒乙先生的这一界定引起了研究者们对这一方面内容的研究兴趣。于是,在老舍先生文学创作中还有一个满族出身的特色,这在研究他的文学成就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独特的因素。 一、老舍先生创作的社会背景注定了他的“末世情怀”。 老舍先生生活在中国社会由以满族为中心的社会向以汉族为中心的社会转变的时期,特别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同时也将整个满族群体旧有的生活模式完全打破,由皇帝到平民几乎全被视为封建旧时代的残渣余孽。他伴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生,在满族的日益衰没中体味着末世旗人命运的苦涩。物质生活的困苦,家族群体的没落,精神世界道德标准的彻底打破、重新构建,使末世人们很难在现实中找稳自己的重心。自然而然的,就极可能形成内心的彷徨与悲观,压抑与挣扎。而贫苦的岁月带给老舍先生的除了物质生活上直接的冲击,更为沉重的是精神上的压抑;旗人的没落沉沦、旧日熟识的社会生活的支离与时代的发展、革命的奋进,使曾受到西方文化熏陶,有着根深蒂固民主思想的老舍先生身处一种矛盾的境地:他如同“旧时代的弃儿”,又如同“新时代的伴郎”,更难在新旧两个时代中确定位置。事实上,是命运生活的本身使老舍先生的创作从一开始就笼罩在这种“末世情怀”之中。老舍先生选择(或者说是天然的拥有)这样的一种创作特质,是他在满族社会群体因遭到贬斥、受到割离而导致群体意识异化的环境中直观感悟到的;切身的民族生活经历,民族忧患意识,也是生逢此时此境所与生俱来的。 二、老舍先生是在通过他的作品来挽救一个消逝的世界——满族社会生活及文化生活。 众所周知,满族在丧失统治地位后的物质生活发生了陡然巨变。由富而贫,由铁杆庄稼而到坐吃山空,由昔日的提笼架鸟而到不得不为生计而奔忙。老北京相当一部分的洋车夫、妓女、警察、艺人、票友都是旗人,他们毫无挣扎之力的坠入生活的泥沼之中,为了维持生计而逆来顺受的咀嚼命运的苦果。他们失去了用以谋生的铁杆庄稼,失去了整个民族的依靠,甚至失去了存活与中华民族大群体中的位置。在小说《月牙儿》中,为了活着,主人公曾努力找事做,可最终残酷的现实使她彻底绝望了,尤其是她还得养活已完全失去了挣钱能力的妈。妈的失而又归无疑给她的心灵以更沉重的打击,她从妈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将来,“我至好不过将变成她那样,卖了一辈子肉剩下的是一些白头发和抽皱的黑皮”,是无情的现实使她“不愿为谁负着什么道德责任”而堕落下去,就这样一个曾经纯洁善良、正直倔强的女性失去了自己,然而不幸的命运也使她对这个地狱般的世界有了清醒的认识,“我所做的并不 论老舍的“末世情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员工素质教育 | 下一篇:论接受者在《三国演义》文本及影..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老舍 末世 情怀 | 2013-02-16 11:10:37【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