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乙己》的魅力 《孔乙己》是鲁迅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它既是一篇反封建制度和反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又是鲁迅先生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孔乙己》问世之后,直接间接分析这篇作品的文字数量已超过《孔乙己》作品本身字数的几十倍。时至今日,虽然距离这篇作品产生的时间已近百年,但是我们仍可以从《孔乙己》中感受到独特魅力。无论是典型环境中塑造的典型形象,还是洞幽烛微的主题意旨,抑或是娴熟老到的艺术技巧,都吸引着一代代的读者反复品味,使人豁然开朗惊叹不已。 一、形象魅力:杂取种种,揉为一个,置于残酷社会的背景中,凸显其形象的合理性和荒诞性 《孔乙己》用非常简练、精粹的语言,塑造了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的弊害,揭露了它对人的践踏。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连名字都不被人们所知道,他的名字是描红本里有“上大人孔乙己”的话,所以人们叫他孔乙己,“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叫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是文章中第一次提到笑,孔乙己只是一个被人取笑的笑料,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声,显示这种笑带着阴森冷酷的味道。作品中共有五处提到笑。第二次是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作者寥寥数笔就刻画出了那些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的酒客们的嘴脸,他们是麻木不仁的,他们在取笑孔乙己的同时忘了,其实他们和孔乙己一样——身为奴隶而不自知;第三次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引起众人的嬉笑,文章着力渲染嬉笑声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就更浓了。第四次是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面前,他才能得意忘形,率真率性的乐一乐,于是孩子们在笑声里走散了,写到这里仿佛又听到了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更表现了当时社会人和人的关际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鲁迅先生用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孔乙己仿佛就是一个只能被人取笑的形象,他一生,或者他生存的意义就是被作为笑料,至于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生活质量就没有人关心了。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孔乙己的合理性就表现在孔乙己的遭遇上,因为他读了一辈子的书连个秀才也捞不到,所以他注定要遭受贫穷,注定要被人取笑;他的荒诞性也表现在他的经历上,他接受和认同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把劳动当了一件卑劣的差使,书读多了也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了,他宁愿去小偷小摸也不愿意劳动,所以等待他的只能是灭亡。 在塑造孔乙己这个形象时,鲁迅先生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1、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裳的惟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不能享受“长衫顾客”的待遇,只能和“短衣帮”一起,可他又舍不得脱下象征读书人的长衫,这便使他成为不伦不类的 浅谈《孔乙己》的魅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浅谈发展幼儿早期阅读 | 下一篇:浅谈《红楼梦》中宝黛悲剧的社会..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浅谈 《孔乙己》 魅力 | 2013-02-16 11:22:55【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