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之风格的学习体会 [摘 要] 我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开始欣赏词,崇拜苏轼词,对苏轼词的的风格更有体会。《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者,以诗为词打破传统,将人生的感慨、仕途的升沉、交游的聚散、洲邑的去留、自然景物的欣赏、农村生活的写照,甚至打猎、参禅等等写入词中,是从温庭筠以来的词人的作品中所找不到的。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形成苏轼词的风格。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笔重彩通,“石”曰“乱”,“空”可“穿”,“涛”曰“惊”,“岸”可“拍”,“雪”可“卷”,写山,则奇峭高峻,写水,则汹涌澎湃,语言刚健明快,贯穿豪迈之情。写景神形俱胜,摹人栩栩如生,豪爽雄放,慷慨激昂,抒情、言志、写景、咏史交融一体,代表苏轼豪放词的特色。 《江城子·密州出猎》抒情、叙事、描摹均围绕“狂”字展开。慷慨豪迈的精神,保疆报国愿望。 《江城子》,用白描手法,平淡如叙家常,由悼念亡妻,情意缠绵,哀思深婉。 《卜算子》:写得幽深清绝,笼罩孤独与伤感。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思妇与杨花相互映衬,渲染哀怨的情绪,轻柔细巧。 日常琐事杂感或田园风情、生活习俗的小词,则转为风趣轻松,生活的气氛很浓。 总之,苏词随物赋形,宁肯突破形式以就声律,开创了与诗相通、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我高中毕业于1976年,学生生活是在“大批判”那个特殊时期渡过的。对于古典文学知识,只在初、高中课本里“学”了一些“左”的、“中性”的古典文学节选,一般也是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批林批孔”、“评水浒,批宋江”等而编进教材的。我虽喜欢文学,可是古典文学常识学之甚少,知之甚微,而且又阴错阳差地考入了天津市武清师范学校的理化专业。真正了解古典文学知识是在2005年3月考入xxxx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学习阶段。诗、词、歌、赋的起源、发展、流派,无一不开阔、充实我的古文知识,我又无法不敬慕诗祖、词圣、歌杰、赋神。我很欣赏词,但更崇拜苏轼词,特别是苏轼词的风格,真正让我有了一翻着实的体会。 “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的一开始就向人们展现了滚滚长江水东流不停,波涛汹涌,气势奔放的景象使人眼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震。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豪放词的代表作。这是他创作的主流。苏轼也被人们誉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词,起源于唐代,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一种新的音乐歌词,和其他样式的民歌一样,它必然地会广泛地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反映当时人民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情况和愿望,当然其中也包括男女爱情方面。但到晚唐、五代,由于当时政治混乱,社会黑暗,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以及统治者内部之间的日趋激化,多数作家们的精神状态都陷入颓废、空虚;加之某些地区战时苟安的政治局面和畸形发展的都市繁荣,又为这些作家提供了享乐的条件。因而在他们通过其创作实践来发展和提高这种音乐歌词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按照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美学趣味,片面地突出了其中有关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部分。这就使得这种样式本来和其他样式一样,可以反映广阔的生活面的,变得反映的范围相当狭窄,似乎这词只能是剪红刻翠的“艳科”,或者旖旎温柔的“情语”了。直到苏轼,以诗为词, 苏轼词之风格的学习体会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谈谈叙事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 下一篇:说说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教育的作用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苏轼 风格 学习 体会 | 2013-02-16 12:24:44【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