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特点研究及对策 [摘 要]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日趋严峻,其危害之烈,消极影响之广,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被认为是当今国际社会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公害。青少年犯罪是由于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折射出青少年个体在适应当前急剧变化、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过程中思想上的困惑与迷茫,心理上的脆弱与孤独,因而要有效地防治青少年犯罪,就应当立足我国的实际,整合社会资源,构筑起青少年犯罪的防治体系以及运行机制,同时结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多途径、多方面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培养与扶植,促进其树立起正确人生观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一言以概之,就是应当对青少年犯罪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犯罪特点 治理对策 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事关社会稳定和民族兴衰,而且牵动着众多家庭幸福,已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担忧。研究青少年犯罪可以真正揭示青少年犯罪的规律,从而为控制、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正确的决策。 一、青少年犯罪特点 1、在主体结构方面,其初始年龄提前,低龄化倾向凸显,重新犯罪率较高 2、在组织结构方面表现为结伙性强,共同作案多,团伙犯罪突出 3、在主观心理结构方面显示出动机和目的的盲目性,情绪化倾向明显,突发性强 4、在行动结构方面显示出手段的暴力性,成人化、智能化的倾向明显 5、在犯罪结构方面表现以侵财犯罪为主,暴力犯罪突出,新型犯罪增加 二、青少年犯罪的治理对策 1、社会:治理青少年犯罪的基础 客观地说,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青少年犯罪的防治工作,并且取得了好的成效,但是社会的巨大变迁,又给这一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比如,目前我国虽然推行或已初步建立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治理青少年犯罪的防控模式,然而如何在当前社会结构分化、功能发生转变的情况下促进这三者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从而发挥三者之合力以发挥更大的功效,仍需要不断的探索。原因是当前的社会情势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这三者功能发挥有效的作用:首先,家庭方面是,青少年的父母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难以有大量的时间来教育、监管子女。其次,学校方面是,学校生活与社会相比过于平淡,难以满足青少年对丰富多彩生活的心理需求。第三,社会方面是,城市社区的认同与归属感尚未形成,社区中人际互动稀疏,加之一些社区人员流动频繁,很难形成熟人之间那种监督制约机制;农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随着传统价值观念弱化,其控制机制与教化力量正处在崩溃的边缘。 (1)加强对重点地区与重点人群的管理 青少年犯罪与其成长的不良环境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控制或消除这 些环境诱因,同时对于青少年中特定的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应该加强采取教育、帮助、矫治等防治措施。 具体方案是:第一,加强对城乡结合部与人口流动性、异质性打的城镇居民区的管理工作。第二,加强网吧、娱乐场所等地方的整顿,消除其诱导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各种因素。第三,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第四,加强对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教育、帮助、管理。 (2)建立青少年的权利保障、救济机制 建立该机制是直接从青少年群体的权利的维护和救济方面防止其由于社会的原因而导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研究及对策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山水情怀 | 下一篇:网上商店网站的推广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未成年人 犯罪 特点 研究 对策 | 2013-02-16 12:58:06【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