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探讨 一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反应的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虚假,不符合实际生产经营情况。近些年,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相当普遍,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比如: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减少,损害投资者的正当利益等等,这些都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二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方面,近二十年来,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渡中,我国会计制度准则经历了多次修改,至今尚未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主观方面,受政治和经济管理体制及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不少会计主体弄虚作假,隐瞒真相,使会计信息失去了客观基础,人为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一)客观原因 (1)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经济领域中的法律法规已初见规模,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起着共同作用,显现出依据尺度不严,模棱两可的现象。并且一些法律法规中使用“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等词语,缺少量的标准,可操作性不强,使相应的法律法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于此应出台相应的实施措施。 (2)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给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合法空间。首先,会计核算以一系列假设为前提,而现实中这些假设并不总能成立,如货币计量是建立在“币值稳定”假设基础上的,如果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提供的会计信息便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程度的会计信息失真。其次,会计确认基础的主观性,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收入的确认、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的核算、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确定等,会计人员一般凭借以往的经验来定,准则并未提出统一确切的标准作为依据,同一经济事项,不同会计人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职业判断,得出不同的计量结果,会计信息失真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再次, 现行会计处理中,对同一经济事项往往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而对各种方法所适用的条件也未加明确规定,如存货的计价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坏账准备的核销方法等,会计制度中分别给出了多种不同的计量方法,企业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会提供不同的结果,产生不同的利润值。 (二)主观原因 (1)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陈旧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受本单位领导的控制和制约,其经济待遇,工作安排,职务任免等都基本上有领导决定。虽然新颁布的《会计法》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按照职权予以纠正”。但会计人员出于自我保护,往往顺从单位负责人的意见,屈服于单位领导,甚至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造假,导致会计核算缺乏独立性,内部监督职能发挥不出来。 (2)监督机制不健全 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监督机制不完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多样化格局的形成,传统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实行国家任命或委派企业经营者,即国家作为委托者将其国有资产委托给厂长、经理这些受托者进行生产经营。在委托代理关系下, 关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探讨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关于减轻学生负担与确保教学成效.. | 下一篇:关于会计电算化有关问题的讨论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关于 会计 信息 失真 问题 探讨 | 2013-02-16 13:56:11【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