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 一、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 消费结构是指某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居民消费结构是指各项消费支出占居民总支出的比重,反映了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各类商品及劳务的需求结构,体现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状况。其中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极为重要的指标,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根据近几年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数量特点,可以把居民消费结构分成三个阶段: 1993年和1994年为第一阶段,这阶段恩格尔系数大于0.5; 1995年至1999年为第二阶段,这阶段恩格尔系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介于0.4-0.5之间;2000年和2001年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恩格尔系数低于0.4. 这三阶段各有特点区分明显,充分地表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二、食品消费质量提高,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下降 食品消费水平由过去简单的吃饱吃好,转变为品种更加丰富,营养更加全面。一方面由于食品供应的日益充足,2001年我国水果产量6658万吨,是1993年的2.211倍;油料产量2864.8万吨,是1993年的1.588倍。另一方面由于在外饮食的增加,粮食消费比重减小,购买量大幅度下降。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粮食79.7公斤,比1989年下降40.5%;人均购买食用油8.5公斤,比1989年增长37.5%;购买牛羊肉、家禽、蛋类、鲜奶、干鲜瓜果等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在外饮食达到人均314.2元,比1989年增长4.7倍。 衣着是两项基本生存资料之一, 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衣着支出534元,比1993年增长1.775倍,它的消费比重2001年为10.05%,由1993年的14.24%下降了4.19个百分点;衣着消费向时装化、名牌化、个性化发展的倾向更加明显,成衣化倾向成为主流。 耐用品消费增长减缓,主要耐用消费品趋于饱和 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和洗衣机数量分别是81.9和92.2,比1993年增长1.44倍和1.07倍;拥有彩色电视机121台,比1993年增长1.52倍。上述数字表明主要耐用消费品逐步饱和,城镇居民家庭中用品消费特别是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增长势头逐年减缓,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390元,比2000年下降3.9%,表明用品消费已经不再是人们消费的重点。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在传统电器降温的同时,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一些新兴的家用耐用品正在取代传统电器的位置成为现阶段的“消费”热点。如:电脑、空调等。移动电话每百户拥有量从1997年1.7部到2001年每百户拥有34部增长20倍,增长幅度最大;在短短的五年间家用电脑的拥有量从97年的2.6台到2001年的13.3台增长5.12倍,2001年空调拥有量为35.8,比93年增加15.36倍。这充分证明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转变,新的世纪像洗衣机电冰箱这样的传统家用设备支出比重步入衣着消费的后尘,正在逐步下降。 具体表现在:(1)虽然这几年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在逐年下降,但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仍为最高,达15.4%,说明城镇居民在收入有所增加后,考虑较多的还是提高饮食质量的问题;(2 )其次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10.3%)。分析其主要原因是近几年家庭耐用品及家庭装饰支出增加迅速。从实际看,我国城镇居民的家电等耐用品消费逐渐进入更新期。80年代后期,我国城镇居民家电等耐用品增长迅速,仅以彩电和冰箱为例,1986年到1990年间,城镇居民家庭彩电与冰箱的平均每百户拥有量始终以15%以上速度递增。到1990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已拥有彩电69.75台,冰箱42.33台,即我国城镇 关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关于小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 下一篇:关于市场营销的学习报告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关于 我国 城镇 居民 消费 结构 分析 | 2013-02-16 14:00:54【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