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出新,妙笔寄理——苏轼的诗 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琲牾。再加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祐,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 。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要敢于革新独创。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 ①,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苏轼作品的主要成就在于: 一、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 。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 这类诗表现了人民的痛苦,针砭了时弊,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描绘了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还有些诗常常满涵着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精神。此外 ,苏轼还写过不少品诗、题画、鉴赏书法的诗歌,如《读孟郊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石苍舒醉墨堂》等。 二、苏轼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苏轼的诗中常有浪漫的想象,到颇近于礼拜。正是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使苏诗有了唐诗的气象。 苏轼以其天生的健笔、奔放的才情,发展了韩愈以来以文为诗的传统,又矫正了在他之前宋诗流于浅率无味或生硬晦涩的弊病。他善于打通各种文体,以文为诗,以古体写近体,其诗纵横开阖,收放自如,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诗歌的自由度。他的诗还精于议论,新奇警策,深刻透辟,触处生春,无不如意,而且其议论往往借助于形象的描绘和生动的叙事,即事明理,叙议结合,收到了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1、构思新颖,想象奇幻,比喻新巧。 锐意出新,妙笔寄理——苏轼的诗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山中高士晶莹雪----薛宝钗论 | 下一篇:如何让小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快乐学习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锐意 出新 妙笔 苏轼 | 2013-02-18 09:46:03【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