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的领导效能 领导者,组织行为学为其所做的定义为:身居领导岗位,能够对组织制定目标和实施目标的全过程施加巨大影响的人。因此,所谓领导,其本质是一种影响力,也就是说,领导者是靠影响别人来获得真正成功的。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逐步实行政校分开,明确教育机构的社会法人地位的改革目标。实行政校分开,就是要学校从被动依附的地位转变为独立自主的地位。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校长由“被动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发展者”的角色,这种转变强化了校长独立领导学校发展的职责。中小学校长领导效能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校长领导效能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在校长研究领域存在强调校长的教育者与管理者角色忽视领导者角色的情况,使得校长领导效能的研究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 所谓领导效能,是指领导者在实施领导过程中的行为能力、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即实现领导目标的领导能力和所获得的领导效率与领导效益的系统综合。它包括三个要素: 第一,领导能力。 第二,领导效率。领导效率是指已经实现的领导任务(或目标)与时间之比,即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领导任务(或目标)的速度。 第三,领导效益。领导效益是指领导活动的最终结果,即领导活动投入与领导活动结果之比。它包括经济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人才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是个综合性的指标。 校长领导效能是指校长在实施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能力、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即实现领导目标的领导能力和所获得的领导效果的系统整合。中小学校长领导效能是中小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要实现学校管理的最佳效能,必须强化领导者的管理职能。 一、强化战略决策职能 纵观著名学校办学成功经验,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善于总结办学治校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在理论中溶入了领导的个性特点,独到见解和独特的教育风格,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指导思想。一个领导的教育思想首先体现在他的办学思想上,端正办学思想是管理好学校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要有经营意识和经营头脑,精心谋划学校的发展战略,而正确的战略决策又来源于领导者良好的政治素养。包括: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放在首位;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能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学校工作;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通情 中小学校长的领导效能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阻碍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 | 下一篇: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中小学 校长 领导 效能 | 2013-02-19 09:51:33【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