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在民间传唱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加工而成。其中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为争取婚姻自由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历来被后人传颂,鼓舞了一代代青年人。而这首诗最早见于南朝末期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目为《古诗无人名为焦仲卿妻作》。据诗下小序说:“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现在人们常取此诗首句,名为《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在汉末献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农民起义不断,各地诸侯纷纷占地割据,有力地冲击和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使它走向衰败。《孔雀东南飞》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几个性格,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正面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反面人物焦母和刘兄。作者将这两类人物形象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画廊,向我们展现了一副生活的画卷。 首先,来看一下对正面人物的刻画。作者以无限同情的笔触刻画刘兰芝这一主要人物。她勤劳、善良、懂礼教,刚强不屈,与仲卿相亲相爱,情深似海,上敬公婆、下伴小姑,是个好媳妇。她心地很善良,干活也很勤劳。她知道在焦家无法生活下去时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并且主动向仲卿提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与公姥,及时相遣归。”在当时那个封建社会里一旦被休是很不光彩的事情,日后自己将处于一种什么地位?兰芝自然是明白的。“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这段描写表现了兰芝无比坚强的性格。她与仲卿的美好婚姻从今天就正式结束了,她自己这一去生死吉凶难保,在这种关头她怎么还有心思费这么大功夫来梳妆打扮呢?换了别人,也许会蓬头垢面,泪流满面,也许会口出恶言,怒目相视,但兰芝并没有这样做。她懂礼貌,有涵养,“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但她仍然不失礼节地向焦母告别:“受母钱帛多,不堪母趋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多么落落大方啊!多么善良守礼!多么镇定从容!当她被遣回家后,忍受着各种的委屈,于万分绝望中仍保持着一线破镜重圆的希望。县令家的求婚被她挡回去了,太守家的求婚使她明白自己娘家也呆不下去了,而她哥哥又以家长的身份逼迫她改嫁,她知道决定的时刻已经到来,便仰头回答道:“登既相许和,便可作婚姻。”此时,兰芝已经决定心怀死志,以自己的死来控诉这个吃人的社会,来为自己的知音殉情了。作者自始自终地突出了她那当机立断、永不向压迫者示弱的倔强性格。正是这种倔强性格和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使刘兰芝成为古典文学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除此之外,我认为作者对刘兰芝人性的另一面也刻画得相当成功,使得她成为一个圆满的活生生的现实中的妇女形象,那就是她“多情”与“脆弱”一面的描写。她的多情主要体现在对仲卿坚贞不渝的感情上,“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是她感情纯真的心灵表白。“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更加充分再一次表明她对仲卿的感情如蒲苇般坚韧,海枯石烂,永不变心。她对仲卿的感情深厚已经不能用深挚来概括,应该说远远地超过,因为她不仅对仲卿本人熟知,就是和他有关得事物她都了如指掌。兰芝被其兄逼嫁,急欲见到仲卿时“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不是对自己丈夫情有独钟,就不会有这种心灵的感应。她的多情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地表现,如她对公婆尊重孝敬,面对公婆的无 论《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论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 | 下一篇:论《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格特征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孔雀东南飞》 人物 形象 | 2013-02-20 12:02:38【返回顶部】 |